李利国》呈现苏东坡人生体悟的《定风波》

李利国》呈现苏东坡人生体悟的《定风波》。(爱传媒提供)

【爱传媒李利国专栏】看到蒋勋解析苏东坡的《定风波》,颇有感触,特书一二于下!

苏东坡,本名苏轼,他的文、赋、诗、词都极为杰出,也善于书法和绘画,才华过人。他20岁就中了进士,前程看好,但在北宋中期反复多年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倾轧中,无论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或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得势,他都因坚守自己原本的理念原则,不去讨好,不欲依附,一直扮演「一肚皮不合时宜」的角色,因而不断遭到新党与旧党的排挤陷害,虽曾官至礼部尚书,也几度被谪至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最终是到海南岛儋州任九品地方小官。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为何他连签署公文的权利都没有?意即他是一个被流放的犯官,所以没有俸禄与宿舍住房;他为了解决一家人的温饱,只好向官府申请在黄州城东门外山坡上的一片荒地进行耕种,故而自称「东坡居士」。

《定风波》即是苏东坡在黄州期间所写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方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在「词序」里说道:「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由此可知,苏东坡到黄州的第三年,在沙湖买了一块地,三月七日这天约了朋友前往,在途中遇雨,雨伞却是由先走在前的仆人所携带,所以大家都被淋得很狼狈,只有他似乎浑然不觉,还认为在雨中持竹杖穿芒鞋吟啸徐行,比骑马更轻快。

《定风波》呈现了苏东坡的人生体悟,如何才能定住人生中的风波呢?即是要坦然面对挫折磨难,要以豁达恬淡的心态来对待人生沉浮跌宕。「也无风雨也无晴」当然不是说真的没有风雨阴晴,而是喻指内心不受外在环境变化所困扰,不为世事得失宦海浮沉萦怀,这样即使人生路程风雨交加,只要有件蓑衣就能享受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快意,苏东坡的人生在此迈入新境界!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苏东坡又遭新党言官弹劾而被贬谪至惠州任宁远军节度副使,这一次贬得比黄州更远更荒僻。某日他出游松风亭,走到半路感到疲累,但是否就此止步休息还是再走下去让他一度犹豫不决。思考良久后,让他顿悟了一个深刻的转念哲理:为什么非要爬到松风亭呢?迈向目的为何要成为心灵的紧箍咒,限制过程的自在?于是,半途而废本来令人沮丧,有此一转念,随遇而安,释去心理羁绊,生命格局豁然开朗。

苏东坡以这个经历写出《记游松风亭》一篇小文: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宦海跌宕起伏,生涯风风雨雨,使他不断地思考人生安身立命之理所在,他终于再次顿悟「名位权势功过是非利禄等等都是生命的枷锁,唯有挣脱外物的羁绊,心灵才能「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生命也才能成为自由的主体!

的确,人生的机遇不可测不可求,如同潮起潮落,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豁达恬淡的心态去面临挫折低谷,不要自艾自怨也不要沮丧失志,人生的高度应由自己定义并建造!

作者为佛光大学未来与乐活产业学系助理教授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