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认错 对欧外交生变
(摘自Gitanas Nauseda推特)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4日接受波罗的海通讯社(BNS)专访时表示,立陶宛政府同意以「台湾」为名在该国设立代表处是一个错误。他的这番话已在立陶宛引发热议与争辩。更重要的是,我国若不能从立陶宛的案例吸取经验与教训,未来政府推动台欧外交可能会引发更多的争议与问题。
立陶宛2021年11月与我国洽谈设立代表处事宜。美国主管欧洲事务的国务次卿泽雅也特别赶到该国促成此事,最后敲定以「台湾的代表处」为名在11月18日正式揭牌。美方并透过进出口银行提供立陶宛6亿美元的信用贷款。当时的构想是在立陶宛设立「台湾的代表处」,就不会像「台湾代表处」那样会挑战北京的「一中政策」。然而,中国大陆仍全力反对,不仅将中、立外交关系降等为代办级,而且还对立陶宛进行经济制裁。
尽管美国国务卿布林肯3日致电北约9国领袖力挺立陶宛;但是,在北京全面经贸报复之下,立陶宛不但民间企业与人民生计备受打击,而且国家整体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立陶宛是内阁制国家的一种变异体,总理负责推动国家内政、经济与外交、国防等大政方针,但总统负责监督外交政策,并代表国家参加欧盟等国际会议。这次瑙塞达在受访时表示,有关台湾在他的国家设处之事,他事先完全未受到咨询。
台湾在立陶宛的「外交突破」却为该国民间企业与人民带来痛苦,可能是蔡英文总统始料所不及的。而外交部在回应瑙塞达的评论时,外交部仅以「台湾力挺的决心不变」轻轻带过,既不知道「力挺」什么,也不知道拿什么「力挺」,是典型的外交空话,就会出一张嘴。
蔡英文在元旦文告中指出,我国将进行跨部会整合推动台欧外交。毫无疑问,在北京全面外交打压之下,我国推动台欧外交自有其正当性。不过,推动台欧外交应该从台湾与立陶宛的惨痛经验中吸取教训。
首先,我国与欧洲友台或挺台国家交往应以发展实质关系为目标。其次,我国推动台欧外交应以大国为主,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一旦大国愿与我国发展更密切实质关系,面对来自中国大陆的压力,大国的抗压性较强,不会轻易左右摇摆或举棋不定。第三,锁定欧洲大国为目标的另一好处就是,在一两个大国愿与我国发展更密切的实质关系之后,其他欧洲小国也会跟进。
推动台欧外交之际,只有在「双赢」的情况下,台湾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与合作才可长可久。若是我国只顾自己的国家利益与经贸利益。却不管其他国家的死活,则这种关系必然难以持久。我国推动台欧外交既然是以务实推动实质外交为主,代表处的名称就不必特别计较。若是我方过于坚持代表处的名称而招致北京的强烈反弹甚至经贸报复,那就有违推动台欧外交的初衷了。(作者为淡江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系荣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