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推动劳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转自:人民网
理论观察
【理响中国】推动劳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建伟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劳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意蕴丰富,历久弥新。高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将劳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途径。
将劳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积极推进劳动精神进课堂、进教案、进头脑。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学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思想观念自古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刻认识新时代弘扬和践行劳动精神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深入探究劳动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点和切入点,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劳动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形式和方法,组织学生深入开展以传承和弘扬劳动精神为主题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积极探索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途径,定期邀请劳动模范、先进典型等走进课堂走上讲台“现身说法”,邀请学生讲述身边的榜样。通过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措施,重点讲深讲透讲活劳动精神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劳动创造一切”的深刻哲理,深刻认识和理解“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现实道理。
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和实践体系,努力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念和良好劳动能力。对于高校来讲,开展劳动教育主要指的是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相关课程学习和劳动实践,从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本领。规范有效的劳动教育,对于涵养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高校,要充分认识劳动育人的重要性,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积极探索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机制和特色模式,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必修学分,设置劳动课程,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和教材体系建设;加强与农业高校协同,联合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三农”一线、田间地头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积极推动劳动教育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探索把加强劳动教育作为培养新时代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重要抓手,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师生同上一堂劳动教育“大思政课”,切实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大课堂育人功能,教育引导学生在火热实践中厚植劳动情怀练就劳动本领。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实践中厚植劳动情怀、练就劳动本领的重要抓手,是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依托暑期社会实践大课堂,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延安、井冈山、西柏坡等革命老区和红色教育基地等开展主题研学、“寻根之旅”,让广大青年学生深刻体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深刻道理,深刻领会“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的现实道理,深刻感悟“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伟大哲理。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返家乡”“三下乡”等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场站基地,开展志愿者服务、实习实践、社会调查,使得广大青年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掌握相关的劳动技能和本领,增强劳动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应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正确处理好“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这一重大关系,深刻认识劳动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深刻认识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广大师生中大力弘扬劳动精神,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发挥好劳动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的重要作用,着力培养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作者系北京农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