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紧张,亡羊补牢刻不容缓

执政当局在春节前急转弯,请旅行业停止招揽前往中国大陆之旅行团,被认为是囿于意识形态的荒谬政策。图/本报资料照片

农历春节迄今,各种事端接连发生,以致两岸不但未见春暖花开,反而关系更为恶化、敌意螺旋不断上升。虽然去年美中两大国领袖旧金山会晤后,对台海问题已形成基本共识,短期内两岸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并不高。然而,大陆对台的各种极限施压与可能举措,犹如悬在台湾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The Sword of Damocles),终究是执政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本报于大选后,多次针对新政府提出建言,关于两岸交流部分,主张首要之务是进一步开放大陆专业人士来台。在缓和两岸紧张关系已是台湾多数民意、且亦为台湾当务之急前提下,我们不厌其烦地再向执政当局提出建言:两岸紧张关系的降温,应先从放宽大陆专业人士来台开始。

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前夕,本报社论就曾以「正视中共二十大后的台湾经贸风险」为题,预测中共二十大后的对台举措。当时社论提醒:中共未来势必采取更主动且积极的态度,建构一个「以陆为主」的新型两岸关系;一方面中共将透过持续的军事威吓以缓解大陆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另一方面,则将透过经贸领域的诸般政策,削弱台湾经济动能。

时隔一年多,不幸的是该社论相关预测纷纷言中;更令人不安的是,囿于意识形态,执政当局面对陆方的接连出招,从来没有提出任何有效的策略回应,仅能不断诉诸狭隘的民族主义。举例来说,无论是大陆禁运台湾农渔产品、认定台湾设置贸易障碍、对台输陆产品课征反倾销税,乃至大选后的片面调整M503航线…,我政府除了一再跳针式、膝盖式的谴责,或是大撒币式的补助,几乎毫无反制或回应能力。

在无计可施之下,执政当局为展现所谓的对等尊严,竟提出诸多损己不伤人的荒谬政策。以春节前急转弯的赴陆禁团令来说,且不论其决策是否有和相关业者讨论,更不论禁团令根本没有法源依据,以路人皆知的浅显事实来论:禁止我旅行业者组团赴陆,除了惩罚台湾旅行社,以及剥夺台湾民众想赴陆旅游的权益,对大陆根本不会造成任何影响。若真要反制大陆,政府应宣布禁止半导体等资通讯产品输陆。然而,众所周知,这种自毁台湾经济的反制措施,不但不具可行性,任何政府也承担不起这个后果。

因此,诚如许多学者专家、有识之士的谆谆提醒,面对一水之隔的大陆,台湾必须摆脱意识形态束缚,才能清楚明辨台湾利益之所在,继而提出灵活弹性的对陆政策。大陆领导人习近平谈论到中美关系时曾说:「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同样的,无论喜欢或不喜欢大陆,台湾也有一千条理由把两岸关系搞好。今年总统大选结果,台湾多数民意的展现,已让执政当局由过去高喊「抗中保台」,转向强调要「以交流取代围堵、以对话代替对抗」。但目前种种迹象显示,执政当局显然仍未摆脱过去思维,以致政策呈现「打着右灯向左转」的扞格矛盾。

从战略层面来看,此刻放宽大陆专业人士来台正是时候,其理由如下:

首先,有利台湾安全保障。由于目前政府对于大陆专业人士来台设置许多障碍,例如要求大陆人士来台从事专业交流必须符合必要性、急迫性与不可替代性,但过于严格且不合理的审查,实际上变相阻却大陆专业人士的来台。如我们之前提醒,大陆来台专业人士为大陆各领域专业人士,不但多为大陆社会菁英,且许多具有官员身分,因此在合理管制下开放大陆专业人士来台,对台湾安全绝对能起到正面作用。

其次,可创造两岸官方接触契机。即使两岸关系紧张,大陆官员对赴台交流仍呈现高度意愿。如我政府此刻放宽大陆专业人士来台政策,借由大陆官方、半官方人士的赴台,增加即使非正式、私下的两岸官方接触,短期内能缓解两岸逐渐上升的敌意螺旋,中长期则有助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

最后,有助两岸探索新共识。两岸目前最大的歧异,在于对话是否应设前提。为避免两岸未来四年继续空转,执政当局若在此刻放宽包括官员、企业、学者等各领域的大陆专业人士来台,透过交流增加对话,借由对话增进了解,则必然有助两岸探索出可共存共荣的两岸新共识。

毛泽东曾说:「所谓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对台湾来说,最大的利益与安全保障,除了与全世界交朋友,更重要的是与包括大陆各领域、各阶层的人交朋友。为避免两岸僵局形成危局,执政当局应展现更大自信,从「操之在己」的放宽大陆专业人士来台开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