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建议取消中考、丁磊建议爱好为先…….独立思考是关键

最近,梁建议取消中考,避免过早教育分层,列出了种种弊端,比如加剧择校考试压力、加剧贫富差距、学生后劲不足等。

早些年梁建章就已经针对教育制度提出过不少建议,网友还送了他一个昵称“建议大王”。

梁建章有多爱建议呢?

2019年,梁建章建议缩短学制,允许16岁大学入学,让学生更早学习有用的技能和工具。梁建章还展示了一张“首次创业年龄趋势图”,该图显示创业的巅峰年龄是在30岁左右。 但按照目前的学制,大部分人在28岁才能拿到博士学位,假设在30岁创业中间只有短短两年时间。

除了缩短学制,梁建章还建议,大学教育改革,应围绕企业用人的选才标准而开展,更加注重对语言水准和工具使用的能力提升。比如编程-机器语言、统计学-数据语言、商业和经济语言、经济、金融、会计等。

对专业设置问题,Boss直聘创始人赵鹏的看法则截然不同,他认为大学的专业设置不必迎合企业界,更应该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不要轻易说大学的专业设置一定要跟着工业界、产业界的岗位设置走,而是应该把宝贵的教育资源、上学时间更该放在能力培养上,放在可以用一辈子的东西上。

今年6月,梁建章又称年轻夫妇不愿意生小孩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教育的深度内卷。就此问题,他建议应该普及大学教育,特别是普及通识教育。

不少大佬都非常关心教育。梁建章一直把火力主要对准教育体制,丁磊则是着眼于微处,更喜欢强调学习本身。

比如丁磊经常在演讲中鼓励爱好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丁磊在不久前一次直播中,称本站选人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独立思考和逻辑能力”,但这是绝大多数中国学生不具备的。

丁磊就是一个典型靠好奇心驱动事业的人。财经作家吴晓波接受《人物》采访时,曾这样形容丁磊,“一个互联网信徒,一个为兴趣而工作的人”。

丁磊说自己欣赏这样的员工,“首先,他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真心热爱;然后他愿意专注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里面。”他还补充说:“兴趣是你最大的老师,这个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当你喜欢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一定很愿意把它做好,一定会钻进去,会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对于大学选专业志愿,丁磊语不惊人死不休。

在本站有道精品课的直播间里,丁磊直言“一些专业比如会计、金融以后可能会没落。”他看好的反倒是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这俩专业正列于“21世纪四大天坑专业”名单中,但丁磊认为,要看到这个专业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对社会的价值。

另一位大佬任正非则是基础教育的拥护者,也一直在提基础教育与数学的重要性。接受央视的一次采访中,他前后27次提及数学,并说“自己将来退休后,想找个好大学,去学学数学。”

任正非也大力支持提高对教师的重视程度。他认为中国将来要和美国竞赛,一定要通过教育。重视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重视和尊重教师。“只有教师的政治地位提升,经济待遇提升了,我认为才可能使得教育得到较大发展。”

任正非父母就是乡村教师,在贵州最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从事乡村教育工作,任正非亲身经历了他们政治地位低、受人歧视、经济待遇差的窘境,这些年也一直在身体力行地呼吁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

可以看到,这些大佬不仅关心商业世界的“一亩三分地”,也为祖国的花朵教育操碎了心,小到基本素质、大到教师待遇、专业学制设置,都有过不少的思考与呼吁。

这些大佬为何频频爱为教育发声?

首先,教育公益不只是简单做公益,在长期的社会效益之外,也会给企业自身带来额外的价值。

比如本站有道将与丘成桐团队,在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等方向展开多维度合作。人工智能方面,双方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邀请国内外人工智能和数学领域专家开展学术研讨,推动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科研成果共享及落地。在基础教育方向,将共同建立学习资料库,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内容。

丁磊在上市公开信中声称,“我无疑是做不成老师了。但我懂技术,懂互联网。所以这些年,我们做了本站公开课、本站有道词典、有道精品课等教育产品。”丁磊认为,投资教育是最有效的投资,他试图在商业与教育、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寻求平衡。

短期看是公益,长远看其实是一种社会投资,只不过是赛道从互联网换成教育而已。

除此之外,这些大佬的共同点是,都习惯以理想主义视角去看社会问题。

比如梁建章的见解大多以全球视野为基础思考出发点,大多都是宏观上高屋建瓴的判断,这些年梁博士为中国人口问题奔走呼吁,不少观点从大众的反应来看,还是有强大的民意支持的。

但从现实看来,这些建议还是有些不接地气。

比如取消中考,初中和高中合并成4年,在未来或许可以,但是在短期内就很难实现。对初中高中合并一事,教育部曾经发文称,目前不会改变当前的学制年限,取消中考,把初高中合并为4年,我国还不具备条件。

改变学制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也会牵扯到很多利益,比如如果缩短学制,首先就会影响教师的结构,很多教师有可能因此下岗。其次学制的改变则意味着教材也需要改变,中国目前有超过1亿名学生,贸然改动学制的话很有可能会彻底打乱教学体系。

再比如对丁磊选专业的观点,不少材料和生物医学的网友吐槽自己的专业是“天坑”,出于热爱选择专业,最后还是倒在了现实面前,光一个爱好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遥望星辰大海的前提,是要先吃饱肚子。

还有网友参与讨论称,虽然兴趣很重要,不过仅靠兴趣也不行,还需要把就业前景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还是要认清爱好与工作的差异,毕竟大多数人的“爱好”,与丁磊口中的爱好根本不在一个量级,直接叫人以兴趣为大,恐怕会误人子弟。

无论身体力行地践行子女教育也好,对宏观教育体制高屋建瓴也罢,梁建章们想要改变的教育制度梦,从提出蓝图到真正落地,还是道阻且长。

硬性的制度虽然无法改变,但无论是大佬,还是普通人,对于学习的态度和原则还是一样的,无外乎两点:一是终身学习,二是独立思考。

学校一直是将传统财富从一代转移到下一代的最重要手段,过去人们把学校看成仅仅是一种工具,靠它将一定数量的知识传递给成长中的下一代,以获得文凭为目的,反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

实际上,所有的学习,本质上都是旨在培养年轻人对社会繁荣有价值的品质和能力。

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为和思考的个人,而这些人也该把社会服务视为他们最高的生活任务。无论中小学要读几年,是否取消考试排名等,这些虽然重要,但不是核心,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否能够在学习中被激发或训练出来。

那么,如何能更接近这个理想呢?

首先就是学习的目的需要调整。不是仅仅以学习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学生自己思考并推导出一个合理的结论为目的,要保证学生在接受教育后,依然是一个有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

因为传统的评价体系要求的就是回答出标准答案,不鼓励多元化,不鼓励个性化思考。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从小学生受的教育就是把一切都当成知识来学习,以能够回答出对的答案为学习目标。

相比之下,很多国家的教育更看重思辨能力,从托儿所开始,老师就给小孩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经历,或者跟别人辩论。

其次,在改变不了整体大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一些小范围的创新和尝试,比如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就可以拿来借鉴。

据了解,国内许多大学已经开始借鉴通识教育模式,专业方向培养并不在进大学时就锁死。

2001年,北京大学推出了元培计划,选出一些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他们生活在一起,在两年过程中学各种各样的学科,到大三才开始选择专业进行专业学习。

2005年,复旦大学开始尝试通识教育。所有学生第一年都接受公共学科的教育,之后再去选定一个主科,接受三年的专业教育。为了推行通识教育,复旦学院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建立了综合教育、文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程框架,学生至少可以接受5─8个领域的教育。

2009年,南京大学开始在一年级新生当中启用新的教学模式。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介绍,这个教学模式包括大类培养、专业教育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三个阶段,据说这个教学模式就是以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融通为特征,简称“三三制”模式。

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从这点来看,梁建章们这些年来煞费苦心的呼吁,也算不是没有回应。

所有人都需要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教育的确需要改革,而改变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