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保险基金落地 深圳如何将险资转化为耐心资本?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周妙妙 深圳报道

近日,深圳先后落地了两只保险基金。其中,“平安基金”为平安人寿与深圳市财政局合作拟设立的“平安创赢-深圳市平安重大项目投资基金”。

“太平保险基金”则在10月18日举行的“深圳创投日”耐心资本专场活动上正式签约落地,为深圳市引导基金公司与太平保险集团通过市场化方式合作共设的股权投资基金。两只基金规模均为100亿元。

“保险资金是天然的耐心资本。”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曹德云在活动上表示。

保险资金来源稳定、平均期限较长、投资“耐心”周期长,可以通过公开市场股债基和债权、股权、私募基金等传统投资方式,或者通过股债结合、夹层投资、资产证券化、母基金等创新投资将耐心资本配置到不同实体领域,满足科技创新企业的多元化资金需求。

今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壮大耐心资本。6月份,国务院提出,支持保险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做好对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9月国务院提出,引导保险资金为科技创新、创业投资、乡村振兴、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明确,要培育壮大保险资金等耐心资本,打通影响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制度障碍。

保险资金通过发挥长钱优势,转化为耐心资本,有利于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

然而,尽管保险资金的特征与耐心资本天然契合,但由于对安全性、稳定回报的预期,险资与创投“牵手”需要在顶层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构建合作的基础。

又一保险基金落地深圳

10月18日,记者从“深圳创投日”耐心资本专场活动上了解到,此次签约的“太平保险基金”总规模不超过100.02亿元,其中太平人寿出资不超过90亿元,市区政府引导基金出资不超过10亿元。

据介绍,该基金采用双GP模式,由太平保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深圳市海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管理,采取“直投+母基金”的形式,将可投金额的80%投向基础设施项目或深圳市的重大产业项目,20%投向基金管理人和基金均注册于深圳的基金,且100%投向“20+8”产业领域,同等条件下优先投向深圳市“20+8”产业基金。

记者注意到,此前设立的“平安基金”亦采取双GP模式,由平安创赢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与深圳市海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管理;同时,采取“直投+母基金”等形式,将可投金额的90%投向深圳市重点基建、产业项目,10%投向深圳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两只基金同时在基础设施项目和创投两个方向上布局投资,构建政府资产盘活新机制,形成股权投资良性循环,以基础设施投资及产业投资的双轮驱动,为城市建设及“20+8”产业布局带来示范效应。

同时,资金更高比例投入基建等险企偏好的领域,有利于吸引险资投资。为满足险资获取稳定期间收益的需求,据悉,深圳市财政局还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针对投资股权类的项目,在同股同权条件下,保障保险资金的期间收益。

此外,两只基金的存续期均为“12+3”年,其中投资期7年,退出期5年,经全体合伙人同意还可延长3年。资金使用期限长,与创业投资的需求相契合,助力科技创新。

险资如何转为耐心资本?

深圳将险资引入创投领域的探索,为险资转化为耐心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经验。

同时,提升险企参与科创投资的积极性仍需进一步疏通政策堵点、强化相关基础建设。

在太平资本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吴松看来,在目前的低利率环境下,险资需要做耐心资本,通过权益投资,发挥长期优势获得稳定较高收益,应对利差损风险,提高负债端竞争力。

“对于战新产业,我们偏好前景明确的项目,也愿意积极参与周期较长的项目。”吴松表示。但对于涉及领域较宽、单笔金额较小、专业要求较高、风险程度较大的科创企业,他直言,保险资金一笔一笔直投是较困难的。险资更偏向于设立基金、参与基金、跟随投资等方式。

“建议在顶层设计上明确容错机制,给予保险公司一定的亏损容忍度。”国寿投资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顾业池在活动上表示,应依照市场基金规律,允许险企做相关整合性投资,打消险企在敢投、愿投方面的顾虑。

曹德云表示,在市场化、法治化和稳健有效的前提下,适当地在偿付能力要求、风险因子确定、投资比例计算等方面给予险企适当的鼓励;并优化考核激励机制,落实尽职免责制度。

此外,险企也希望有更多的活水进入一级市场,实现“募投管退”循环,尤其是在退出渠道上,除了IPO以外能推出更多退出机制和安排,有效盘活科技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