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達琪/「共織台灣」的「織」字解

第16任总统、副总统就职典礼,以「共织台湾,民主前行」为主题。记者林伯东/摄影

廖达琪

「赖政府大课题」系列

五二○总统就职大会主题是「共织台湾,民主前行」,一个「织」字令人好奇,赖萧试图表达的意涵为何?「织」或有「编织」及「交织」二层意理;编织偏向动词(organizing),将族群、世代、百工百业交汇交错,方向上是推动民主前行;交织则较偏向名词(intersectional organization),呈现编织后将各种不同意见、立场、职业、背景的人,交汇交错出共存共荣的社会样态。

理念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相信赖萧团队花了心思援引出「织」且冠以「共」,似表示愿海纳百川;但回到现实面似乎有重大落差。且不说「交织」所指涉社会呈现民主共好的未来想像,至少从赖萧就职前的各种行动中并不明显。内阁组成或是一例,国会的对立更凸显编织未进行;甚且过去总统当选人拜访各政党主席的惯例,也未被编入行程。

赖萧就职后,编织会如何进行呢?尤其针对反对党及其支持者,会用心又有技巧的编织吗?固然民主体制的运作,反对党是内建之必要,并不鼓励执政者将其编入,但完全不编的推向极化,也非民主之福!如何在尊重政治分歧下,将不同意见群体编织起来解决共同问题,或可谓「求同存异」的编织法,赖萧有想法吗?或仍似前朝,仅止于文青语言?

在民主系统中施展「求同存异」的编织法,近代发挥较淋漓的应推欧盟,其能成为涵盖廿七国的超国组织,其编织各种歧异、找出共通点来交汇的功力不可小觑;虽有二○一六英国脱欧的破漏,但目前仍戮力将英国织在经贸网中。欧盟的发展一直是动态的织,才能从一九五○年代的六国「煤钢共同体」长成今日规模,其织法为何?

一、主要织者的用心及愿付出:欧盟主要推手是德法,背景因素是希望二战后的欧洲能复兴,来面对新兴霸主美国。德法历史上都曾叱咤,也怀念往日雄风,虽在二战中为敌,但有恢复国威尊荣的共同愿景,故愿意结盟,且系欧洲大国,责无旁贷,出钱出力、调和鼎鼐,展现对小国或反对者的尊重及包容。

二、开放目标:编织过程比最后呈现的交织成果重要,领导层并未设定欧盟终极目标为何,边织边理解各成员国想法,因为存异才能求同。

三、关键歧异,不惜代价予以保留及尊重:比如欧盟共通语为廿七种,每个成员国语言都是;在欧盟议会,各国代表可用自己语言发言,议会备有廿七国语言的同步翻译。

四、多层次的编织并行交错:欧盟有欧洲执委会及议会,议员由各成员国选出。执委提案经议会决议后对成员国的拘束力,须经成员国内部民主程序讨论或来回修订才可能产生。各成员国下的地方组织亦同步进行各种编织,并与本国及欧盟层不时交会,如此繁复的织同存异。

五、视情境调整编织做法:欧盟的扩大是逐步循序、说服差异、建构法制、保障成员国利益,从经济面再织入政治面,才能于一九九二年签订马斯垂克条约转为欧洲联盟,并追求较具国家意涵的货币、外交及安全政策共通性。

六、社会面亦是编织多重繁复的跨界交汇机制:笔者曾参与欧盟跨国计划,深切体会其织入各国各族、百工百业,让其交会的用心。

台湾情况远不如欧盟复杂,赖萧如真有心推动「共织」台湾,特别是针对反对群体,有技巧又尊重的织入应不困难。最简单的起手式,或是电价调整及能源配置议题,纳入反对阵营一起协商,就是一种「织」了!

(作者为中山大学政治研究所荣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