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靖格跨竹门槛 设计结合工艺说台湾故事

林靖格期许台湾的竹工艺设计说自己的故事,让国际看见台湾。(林靖格提供/李怡芸台北传真)

格子设计的《节盘》在国内外深获好评。(林靖格提供/李怡芸台北传真)

「我想借着竹子来讲自己是从哪来,说自己的文化和故事。」从早期做工业设计,接触和设计的都是大量生产的科技产品,到转换跑道开发、设计竹工艺,创立「格子设计」,林靖格一脚踏进了竹的领域,虽也有摇头感慨不好做的时候,却仍相信竹工艺设计能成为台湾的强项,走上国际。

「科技产品是冰冷的,初接接竹工艺,能亲手触摸真实的材料,感受材料的反应,太美好了。」林靖格在自己因兴趣所接触的诸多工艺中,最后认为竹子最能承载东方文化与故事,相较于西方多用玻璃、瓷器、金属工艺做产品,林靖格认为竹能表现东方不同的文化与思维,也是乐于自我挑战的他想积极证明的:竹子可以很当代时尚。

然而竹工艺也是诸多工艺中门槛较高的一门,林靖格指出:「竹中空有节,并非等厚,不是正圆,加工的工序很复杂。」且竹的种类众多,「从直径0.5公分到50公分都有,处理方式也有保新、碳化等等。」林靖格犹记小时候总会在市场看到竹编的竹篓、竹篮,这项很日常的材料,却也因为习以为常而被遗忘,但他坚信:「愈看不见的,愈是我们的文化根本。」

林靖格细数,竹有着生长快速、环保的优点,其实是当代居家生活的好选择,但随着限伐令,台湾业者要取得竹材不易,加上工艺师多在中部,曾让初挑战竹工艺设计的林靖格疲于奔波,但也因为他愿意贴近材料,曾自己亲自学习竹工艺,因此在设计上更能说服老师傅们跟着他尝试创新。「愈是贴近材料,就愈理解材料的不受限。」林靖格相信若设计不出创新的作品,不是因为材料受限,而是因为设计还想像到材料的可能性。

「竹是有个性的」林靖格指出,竹是既有韧性又有弹性,「似草似木」的材料,既有支撑性又有柔软度,因此从桌、椅到竹编都可以做到,且能保留竹的肌里和质感,这样的特性吸引他不断地想挑战材料和工艺的极限。「以《节盘》为例,花了8个月才完成,难度在于用一整根竹管,把上、下剖成竹片编织成圆盘。」格子设计陆续拿下金点设计奖、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义大利A’Design Award等多个奖项肯定,林靖格想做的是「把竹子带到另一个未知数」。

除了工艺,近日林靖格更以竹材制作装置艺术《烟花》,参与壮围沙丘地景艺术节,利用「烟花爆竹」的节庆意味,将竹片以伞状编织相连如同烟花般绽放,又利用竹子在天气变化时热胀冷缩的竹爆现象而在声响上也呼应了烟花的情境。

「其实台湾学习、使用竹材的创作者或工艺师并不少」尽管挑战和困难不在话下,林靖格仍乐观以对,希望结合设计与工艺,让竹工艺和产业逐渐发展成熟,重新成为台湾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