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卡,野蛮生长背后的灰色秘密

你的第二张手机卡,正在成为一个养活百万人的新产业链。

这条产业链的从业者涉及电信运营商、电商平台、快递公司、流量卡代理商、UP主等多个环节。

他们围绕流量卡形成了新的蛋糕。

对于运营商,流量卡已经成为了实现用户增长的新手段;在京东和天猫等平台上,搜索“流量卡”,不仅会出现许多第三方商家,也成为了官方自营的一项业务;在物流环节,顺丰和京东快递已经专门的流量卡激活小哥,带着设备和卡片满城跑,"每天根本忙不过来!”;在哔哩哔哩等视频网站里,推广流量卡的UP主时常出现在首页黄金位置。

一块小小的流量卡能形成如此大的生态体系,即有移动互联网生态的催动,也有电信运营商运营政策”倒逼“的原因。

不过在这个行业高速增长的同时,伴生着的还有野蛮生长的杂草。

01 被逼出来的第二张卡

以短视频、直播、音乐等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流行,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流量需求。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5月,国内手机用户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DOU(平均每户每月上网流量)达到18.54GB/户/月,某些省区的DOU已接近30GB/户/月。

然而,与用户对于流量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信运营商在流量方面"扣扣索索“。

新商业派发现,以江苏地区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官方APP中的长期大流量套餐为例,这些套餐均费用不菲。

其中中国移动 40G流量套餐,办理价格为 128 元/月,中国联通30G流量+500分钟通话套餐,办理价格为129元/月;中国电信30G流量+500分钟通话套餐,原价129元,打折后也高达89元/月。

高昂的套餐费用,用户们显然吃不消。

于是在几年前,许多人开始将目光转向了一种新的事物——电商平台上出现的物联网卡,据了解,这些卡本身三大运营商提供给共享单车、指纹解锁等物联网设备使用,有商家解释,“和普通的流量卡不同,只能用流量不能打电话,所以价格相当便宜。“

由于价格便宜,在一段时间内,物联网卡在电商平台上非常热销。

不过运营商们也很快发现了这种现象,开始逐步打击这种“钻漏洞”的行为,检测到之后会直接停卡。

不过,物联卡这件事儿也带了一个新的结果,让运营商们意识到了新的商机。

毕竟随着手机完成普及,一人一张卡的情况下运营商的业务早已经没有了增长空间。

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友商要增长,于是纷纷针对新用户推出特惠套餐,一时间“老用户不如狗”的呼声四起,携号转网也一度登上热搜。

不过彼长此消的零和游戏显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便宜大碗的大流量卡也开始逐步推出,常见的套餐内流量从80G到188G不等,但月租价格仅在19-29元之间。

但为了防止用户放弃原来的高价套餐,全面奔向大流量卡,运营商们也是绞尽了脑汁。

首先,这些大流量卡只能通过线上办理,如果去线下的营业厅和网点询问,得到的答案是通通不存在。

其次,大流量卡的销售只通过第三方进行,比如电商平台和代理商,不会在官方的APP里找到。

再次,大流量的优惠大部分都很短,通常优惠价格只有1-2年,让用户无法长期使用,只能作为备用卡。

通过这样的设计,确保了流量卡的定期更换,即带来用户的增长,还最大程度避免冲击基本盘。

所以和传统套餐里运营商一家通吃不同,围绕着大流量卡形成了代理商+电商平台+快递公司的业务生态,每个链条都能分到一杯羹,但也因为这样的设计,让一些灰色的产物应运而生。

02 低价流量卡背后的套路

如果你去抖音和淘宝上搜索流量卡,得到的结果可能会刷新你的认知——在这里,免费使用一整年的大流量卡、9元月租200多G的流量卡,激活就送20块钱的大流量卡……比比皆是,主播们在直播间信誓旦旦唾沫横飞。

但如果此刻已经心潮澎湃的你能够打开一下这些店铺的评论,就会发现真相没那么简单。

按照一些了解内幕的人士透露,目前电商平台上很多所谓的大流量卡都有很多套路:

第一种是货不对板。比如商家用一种很便宜的流量卡吸引用户下单,但隔天就会告之“审核失败”推销其他的卡,这种情况下,商家店铺的销量起来了,但消费者白白浪费了时间。

第二种是骗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用户下单的同时需要填写个人姓名和身份证,而商家并没有发货对应的商品(实际上也没有),而是用这些信息给消费者申请了其他的产品。这些产品费用更贵,而且都有合约期,一旦被激活,想退就有高昂违约金。

第三种是返费陷阱。很多产品商家承诺每个月会补贴10元或者20元花费,但实际上这些补贴需要用户每个月主动去问店铺,如果这个月消费者忘了就补不了了。甚至有些店铺补了几个月就不补了,后续消费者退也退不了,只能自认倒霉。

第三种是虚假宣传陷阱。澎湃新闻曾报道,有消费者在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购买的所谓流量上网手机卡,实为“物联卡”。按卖家提供的教程激活并预充购买套餐后,遭遇商家跑路,充值费用打水漂的情况。

江苏公安厅也曾经发布一个案例,消费者陈某在某音上购买了“月付19元得185G流量”的流量卡,该流量卡被激活后发现所谓的“月付19元”是个幌子,套餐包含流量和费用都不对,结果致电10086询问是否可以销户,被告知该流量卡归属地是浙江宁波,需本人携带身份证去当地营业厅办理,而且该流量卡有12个月协议期,协议期内取消需承担违约金。陈某想找商家维权,却发现该某音店铺已经关闭。

03 “灰色地带”的流量卡代理产业链

由于运营商借助代理模式大力发展流量卡业务,因此流量卡代理产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比如有平台宣称注册的代理商已经超过了一百万人。

但是由于缺乏公开监管,这个行业也出现了很多多的乱象。

在网上搜索,可以发现目前有多个不同名称的流量卡代理平台,这些代理平台以非常诱人的条件来吸引普通人加盟。

然而,诱人收益的背后,或许藏着难以防备的骗局。

首先,虽然代理平台名目繁多,但是真假难辨。

在网络上搜索同一个平台的名字,结果会出现很多的网站,这些网站网址各不相同,网站也非常粗糙,联系人往往是个人手机号,不知道谁是“李逵”谁是“李鬼”。这种信息的模糊,为各种不法行为提供了空间。

其次,流量卡代理野蛮增长,但也骗局丛生。

“通信行业可以说现在是一个“群雄争霸”的状态,各路“妖魔鬼怪”齐聚通信平台分一杯羹!”有行业人士表示,目前

行业存在很多的骗局,常见的比如高佣政策骗局、偷单骗局、虚假宣传骗局、跑路骗局等。

以高佣骗局为例,有些团队或者个人随便买个分销系统,随意调佣金价格,以高佣为诱惑吸引小白入行,等到结算佣金的时候,就会10单结7单的形式结算,如果单量大偶遇没有后台的数据,而且很难被发现,最终这些团队吃掉中间的利润。

而偷单骗局则是将下级代理的单子偷偷算成自己的,“客户下单成功,就会操作后台更改,让下级代理以为申请失败,然后在偷给客户发卡,佣金当然算成自己的”。

跑路骗局则更加恶劣,“有些不良商家忽悠刚入行的代理拉客户,把佣金调的很高。等到结算的时候直接系统关闭,佣金全部归自己。”

第三,在模式上流量卡代理模式存在着“传销”的风险。

据观察,由于佣金和层级挂钩,而且上级还能从下级的佣金中获得提成,许多号卡代理体系中存在着超过三层以上的组织体系。

比如某平台的代理商分为金钻代理、黑钻代理、一级代理、二级代理、普通代理等五个层级,已经远远超过了两个曾经的合法边界。

根据2013年两高一部《关于办理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传销组织层级及人数的认定问题”中表示,组织内部参与传销活动人员在三十人以上且层级在三级以上的,应当对组织者、领导者追究刑事责任。”

而这些问题的背后,流量卡始终是一个“灰色”的地带。

出于利益的考虑,无论是运营商还是代理平台都不愿意公开宣传这项业务,有从业者表示,“有些代理拿着招牌去营业厅附近推广手机卡,影响了营业厅的正常业绩,从而导致平台被运营商处罚。”

而从更大的视角来看,流量卡灰色业务也是现阶段用户需求与产业发展不匹配的畸形产物,但产业会向前发展,或许有一天消费者再也不会为获得一张流量卡而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