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来自星辰,是真的吗——中国古代天文学漫谈(三)
图源 | 爱给网
制图 | 李馨宇
01/Loong culture
中国的龙文化
在很多的神话故事,山海奇闻,文化习俗中。龙总是负责保佑一方风调雨顺而存在。甚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我们将龙视为吉祥之物、是权力和权威的象征。
《山海经》中记载的上古皇帝出门要 乘龙 。
黄帝乘龙升天
图源自网络 ▲
《西游记》中它是掌管降雨的 东海龙王 。
东海龙王
图源自网络 ▲
各地修筑起 龙庙 ,通过舞龙来祈福,希望来年能够获得一个好收成。
龙 与中国传统建筑▲
图源自网络
在星空四象中,苍龙 位于东方的星空之中。
龙方苍龙星象▲
图源自网络
今年正好也是 龙年 。在十二生肖中,龙排在第五位。与其他的生肖不同的是,“龙”这个动物,在世界上找不到实体,那它究竟诞生于何处?
02/Oriental dragon and dragon totem
东宫苍龙和龙图腾
如果我们要探讨龙的起源,首先要讲到,汉字的雏形,许多都来源于天上星辰的图案。
比如说“参”这个字。
汉字参的演变▲
图源自网络
在商代时,“参”字上方有三颗星,分别代表着参宿一、参宿二、参宿三、三星高照,下部为人形,与参宿形状非常相似。“参”的金文来源实际上就是星空中的参宿。
参宿▲
图源自网络
如果你对比过“龙”字的甲骨文和东方苍龙象的星位图,你会发现,它们的形状也竟然如出一辙的相似。
请横屏观看
“龙”字与东方苍龙星宿图
资料源自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 ▲
制图:李馨宇
“龙”在最开始,或许是来源于人类对星座的崇拜。
除了从字形上,我们还可以从各种历史文献中寻找答案。东汉文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记载了当时有关龙的各种记忆,对龙的描绘最为详细。其中写道:“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浅渊“揭示了龙出没的时间节点。春分和秋分,这正好与苍龙星宿夜晚在天空中出没的时间相对应。
如果我们继续通过“咬文嚼字”的方法来推断龙的起源,还会发现更多的证据。
天蝎座α星(大火星),正好就落于东方苍龙的“龙心”之上,故也被称之为心宿二。谈起苍龙心宿时,一定无法避开这颗星星。是的,就是那颗与古代农业紧密相连的星星!
心宿二、龙星、大火星、天蝎座α星
新华社星空工作室▲
每当它黄昏时在东方出现,正好我国的黄淮地区进入雨季。由于它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古人便认为是这颗星星在掌管着降雨。若是此时播种下植物的种子,则大概率在秋天会获得不错的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这颗星星就成了农耕社会中最主要的“图腾”。
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急切想要命名这颗星星,想尽了各种方法。它有火焰一般的颜色。火焰,在黑暗中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和光明,所以有人提出叫它“大火星”。
但是逐渐的,人们发现天空中像火一般红的星星真的太多太多了,比如说猎户星座的参宿四和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的火星,它们也都在夜晚呈现出火一般的颜色。
于是为了进一步精确它的命名,人们开始把它周围的星星连接成固定的图案,在无数次的幻想和连线后,人们把它绘制成了一个长条形的动物,看上去就像是一条长长的虫,而这颗星星就位于长虫的中央。
但直接叫它“虫”肯定是不行的,虫可是专门破坏农业生产的,它怎么可以作为农耕文明的信仰呢?
苍龙七宿连线
图源自网络▲
训诂学学说(中国传统研究古汉语词义的学科)认为,当语言体系初步建立起来以后,对于意义、类别、特征相似的事物,人们往往会用相同相近的语音形式去表示。因为这颗星星与农业有关,所谓音近而意通,天上这个长条型动物,就被人们唤作“long”。人们以大火星为中心点绘制的图案,所以大火星就处于“long”的正中央,也被称为“long”心。
在氏族部落的相互讨伐征战中,各个部落的图腾逐渐融合在了一起,而这个被人们幻想出来的动物,也就慢慢有了雏形。
03/Ancient Astronomy and Kingship
古代天文与王权
还记得最开始那些在氏族部落中极少数观察星星的人吗?
他们通过观察天上星星升降起落的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获得了氏族部落中的话语权。这些人在当时的部落中可能作为预言家、巫师存在,他们向族人告布农耕的时令。在民以食为天的年代,便形成了一种特权。试想一下,如果你是那些氏族部落里的成员,你会怎么想?
“他所预言的东西全部正确,每天晚上也不知道在往天上看什么东西,那权力是谁给的呢?”
自然是上天给的。
星空
图源自网络▲
星空和早期的王权就这样奇妙地产生了一些联系。
在上古时代,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任何一个部落的首领,其首要职责就是仰观俯察,授民时历,并以此为中心进行祭祀和管理礼制;其次才是开疆拓土。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中,他们的功绩几乎都与天文历法离不开关系。
比如说:
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创造了四象八卦。
伏羲
图源自百度百科 ▲
神农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将一年分为四季八节,后逐步完善成为二十四节气。
神农炎帝
图源自百度百科 ▲
颛顼:制颛顼历,确定一年的回归年长度为365 1/4日。
颛顼
图源自百度百科 ▲
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后,天文历法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此时已经不需要皇帝亲自观象授时了,而是安排特定的天文官员。
因天文与皇权直接挂钩,为了禁止民间私自学习天文,这种官职往往还是世袭制。明太祖朱元璋曾颁布禁令:钦天监的人员“永不许迁动,子孙只习学天文历算,不许习他业;其不习学者,发南海充军。”
但这种传统并不是明朝才出现的。在西汉时期,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是太史令。太史令的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天时星历,并且在每年年终时向皇帝承奏新一年的日历。
但在古代天文中,唯独有一件事不能交予天文官员来完成。这件事情只能,也必须由皇帝亲自来做,其他人来都不行。那就是——向天祭祀。
古代祭祀
图源自网络 ▲
在古代,皇帝又被称作天子,是唯一能与上天沟通的人,所谓“王权天授”便是如此。正如那些在部落中掌握话语权的首领,族人认为他仰望星空是在与上天交流一样。祭祀,是为了体现皇帝是权力的象征。
尽管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些远古时期的群体记忆逐渐被时间擦去,但当时的行为方式却依旧还存在。他们只知道,这是上天给予他们的权力,这样的仪式绝不能少。
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场所
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天坛
图源自网络 ▲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关于汉高祖的故事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之争,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赤龙”与“白龙”两条龙之间发生的战争。
在皇袍上,要九龙加身。《易·乾》中说: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意思是说这条龙已经飞上天了,表示已经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紫禁城之中,大量的龙被用于建筑的装饰上,以凸显皇室的统治地位和信仰。
由此可见,上古时期指导农业生产的权力逐渐演变为了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皇权。代表东方苍龙的“龙”,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王室的象征。
04/Oriental Canglong and "Dragon" culture
东方苍龙与"龙"文化
“龙”最开始来源于星空,衍生至神话传说领域,存在于皇帝的黄袍的表面,传统宫殿的屋檐之上。并且还融入到民族的文化节日之中,我们因此也被称作“龙的传人”。
在华夏上古(大概公元7000多年以前)三大奇书之一的《易经·周易》中写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从四象中分离出来,以便于应用,其中的四象指的就是天上星辰所组成的东西南北四个神兽。在八卦中,有六卦与龙直接相关,这些卦象在天文学中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时刻,从中诞生了许多关于龙的成语。
例如在二月初二之前,虽然已属春天,但东方苍龙还蛰伏在地下,被称之为“潜龙在渊”。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业,在一开始就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像龙一样潜于水,志于胸,力于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潜龙在渊”
图源自网络 ▲
等到农历二月二这一天,“龙角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做“龙抬头”,又被称作“见龙在田”。好似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已经初步崭露头角。
这一天,也标示着雨水增多,万物复苏。自古以来,人们将龙抬头日视作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人和万物一样,要有新的气象,便通过理发来辞旧迎新,保佑自己一年顺顺利利。
“见龙在田”
图源自网络 ▲
在端午节,人们赛龙舟。此时的苍龙七宿正好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端午既是“飞龙在天”吉祥日。
九月初九重阳节之时,给万物带来丰收的东方苍龙隐没于夜空。祭祀“火正”带领人民登高望远,在夜晚之时进行欢送“大火星”的离开,期盼大火在来年初春再次回来。这便是九月初九登高望远的远古由来。
还有一个被我们几乎遗忘掉的节日——寒食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禁止生火,吃冷食。唐代的李贤在注《后汉书·周举传》中写道:
“龙星,木之位也,春见东方。心为大火,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
寒食节禁火中的“火”字,原本是指天文学上的大火星。禁火则是人们基于对星宿的崇拜,举行的祭祀大火星的仪式之一。
如果我们翻开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你会发现古代天文学几乎占据了这里的半壁江山。
有人会说,了解这些有用吗?这些都已经过时了,是已经被时代淘汰的东西。其实并不是的,曾经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但我已经忘记了它的出处,它大概是这么说的:
想要预测一个民族未来一百年的发展,必须要首先了解它前两千年的历史。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那你怎么能把握住自己的未来呢?
山海浩瀚 宇宙浪漫 值得一看
侠客地理
文字整理:李馨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设置 ⭐ 标方能收到正常推送
参考资料:
1.《中国天文考古学》—— 冯时
2.《颠覆你的认知!龙的起源竟然是天文》——星联CSVA
3.《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陈美东
4.冯时. 龙的来源——一个古老文化现象的考古学观察[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4 (05): 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