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带路战略」面临外部压力 学者:习近平仍会续推

「中国『带路战略』十年总检讨」座谈会19日在台北举行,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执行长董立文(由左至右)、中研院欧美所研究员林正义、前驻美大使高硕泰、国策研究院董事长兼院长田弘茂、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范世平、台新金控首席经济学家暨永续长李镇宇出席讨论。(朱绍圣摄)

台北医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张国城(左)表示,在「内部压力不在意,外部压力不介意」的非民主国家特质下,只要习近平继续执政,大陆就会继续推动带路政策。(朱绍圣摄)

中国大陆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达10年时间,多位专家学者指出,「带路战略」目标游离多变,并未达成最初设定的各项目标,但在其国内区域发展、能源战略与内部宣传上初步有一定成效。尽管该战略的经济效益面临俄乌战争等外部压力影响,但只要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继续执政,北京就会继续推动带路政策。

由财团法人国策研究院文教基金会、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主办「中国『带路战略』十年总检讨」座谈会19日在台北举行,由国策研究院董事长兼院长田弘茂开幕致辞,其后国策研究院资深顾问、前驻美大使高硕泰主持第一场次,从「国际战略层面」讨论大陆「带路战略」10年总检讨。

台新金控首席经济学家暨永续长李镇宇指出,中国大陆推动一带一路的三大经济战略目的,分别为摆脱西方制定的规则,从「规则接受者」转型为「规则制定者」;借由「走出去」的投资战略,发展出以大陆为首的「新雁行」体系;扩展人民币国际化空间。

但李镇宇直言,过去10年,从数字上看不出中国大陆的投资有拉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率,其所带来的移工、工程师无法对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与利润,打造「新雁行」体系完全失败。而人民币无法自由流通,要在带路地区产生国际化的难度非常高,效果极为有限,成为规则制定者有一大段路要走。

中研院欧美所研究员林正义则从美国政府的角度观察指,拜登政府延续川普时期推动的「蓝点网络」(Blue Dot Network)计划,扩大成为七大工业国(G7)立「全球基础设施暨投资伙伴关系」(PGII),于2027年前集资6000亿美元,协助开发中国家的基础建设。若能实际到位,将是中国10年来实际投入「一带一路」建设基金的1倍。

林正义认为,随着中国大陆经济成长迟缓,加上中国大陆对海外投资的资金自2018年以来已持续枯竭,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关注不可能一如过去。相较而言,拜登与G7的集资才真正要开始落实。美中两国不仅在传统国际安全建构上,连对全球基础设施的援助,呈现「两套标准」与「两个集团」却愈来愈明显。

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执行长董立文爬梳中共官方文件与习近平演讲内容指,一带一路的一团迷雾在于,从2016年起,一带一路讲成绩的方式便替换为与外国签了多少文件、借给外国多少钱等,完全回避了具体的输出多少过剩产能、获取多少天然资源、透过重塑经济贸易方式来改变国际规则的绩效报告。

董立文更直指2023年的一带一路白皮书,目标改成「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且变成世界追求开放、绿色、廉洁、公平、正义、发展、幸福的万灵丹,其中提出更多含混的数据,没看到文件的详细内容图表,更不知「小而美」项目意涵为何,他对此批评「政策目标游离多变」。

台北医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张国城则指出,中共自己认为,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等,会带来民族矛盾和维稳压力。而一带一路与其说是中国大陆的对外政策,不如说是发展其西部区域的「内太空」。同时,其对中国大陆回避海路风险,保障能源输入安全,还是有一定助益,对内部宣传也有一定效果。

张国城表示,「一带一路」陆上经济带的最重要载体是「中欧班列」,但在俄乌战争爆发、西方对俄国实施制裁和禁运后,中欧班列中长期内都会面临「空柜」,及物流不畅、贸易结算困难等问题,将影响一带一路的经济效益。但在「内部压力不在意,外部压力不介意」的非民主国家特质下,只要习近平继续执政,大陆就会继续推动带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