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发展商业航太太空之旅 单趟300万人民币

大陆最大固体火箭研制团队发展商业航太太空之旅单趟300万人民币。图为力箭一号。(环球网)

大陆《环球时报》15日报导,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抓总、中科宇航公司参与研制的中国当前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今年7月2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将六颗卫星送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1.5吨的「力箭一号」首飞成功极具意义。

而该型火箭在快速回应、精确入轨、无依托发射等方面所取得一系列的技术突破,也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的太空应急发射能力。《环时》近日专访此一大陆商业航太创新实力派的中国最大固体火箭研制团队,为中国固体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按照中科宇航的发展规画,掌握了成熟的可重复使用技术之后,中科宇航将推出公众可及的亚轨道太空旅游飞行器。该飞行器将采用单级火箭和旅游舱的组合形式,单次飞行可搭乘7名游客,在10分钟飞行过程中,乘客将穿越100公里的卡门线,体验3分钟摆脱地心引力的失重感,最后,旅游舱将通过伞降方式安全着陆。这款太空旅游飞行器的单级火箭的可重复使用次数将大于30次,单人单次票价约为200万-300万元人民币。

力箭一号总体副总师史晓宁受访时表示,通常一款固体火箭型号从立项研发到实现首飞需要5-10年的时间,「力箭一号」从2019年正式启动至2022年7月成功首飞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近日,「3年刷新中国之最的背后,是一条建立在中国成熟的航太工业基础之上的创新思路。

《环球时报》报导,此前已迈入成功发射「门槛」的商业航太火箭多为固体火箭。许多大陆商业航太公司在制定发展规画时,也将发展固体火箭列为「优先项」,而此次「力箭一号」的首飞成功,则再一次凸显了固体火箭在中国商业航太中的「主流地位」。

史晓宁称,商业航太鼓励创新,现有商业固体火箭多是在成熟设计技术方案基础上,追求箭上单机产品的创新研发。力箭一号专案团队则反其道行之,将创新的重点聚焦于火箭的总体设计,一改「总体设计统筹各分系统,再整合单机产品」的传统研发思路,取消了各分系统,实现了扁平化的管理。

据了解,在拥有目前大陆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总体优化设计的成功经验后,下一步中科宇航将继续拓展和丰富中国固体运载火箭的使用场景和谱系,除了将要建设力箭一号海上发射平台之外,一款直径达3.5米的新型固体火箭正在研制当中。史晓宁透露,这款固体火箭将对标欧洲3.4米直径的织女星-C火箭,火箭发动机将实现140吨装药,能将中国的固体运载火箭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提升到两吨以上。

此外,专案团队还计划进一步运用集成化的思路,在力箭一号的基础上捆绑三枚固体推进器,研发中国首款全固体捆绑运载火箭,进一步在现有的型号基础之上提升运力,该型火箭未来还有望成为中国太空站货运太空船的运载工具。

从商业航太发展趋势看,可重复使用技术是发展太空旅行必须突破的核心技术,这种前沿技术也是中科宇航研发团队下一步突破的重点。

史晓宁认为,对于可重复使用技术的掌握,需要重点攻关回收技术的演算法,包括发动机的变推力能力和多次启动能力都需要验证。

欣喜的是今年5月,由中科宇航自主研发的「玄鸢一号」20吨级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圆满完成长程试车考核。该型发动机具备60%到100%的推力调节能力和三次起动能力,未来可作为中科宇航液体火箭、亚轨道飞行器等运载器的主动力,满足可重复使用的需求。为实现可重复使用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