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中国航太商业化规模 2025增至306亿人民币(2-2)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大陆航太商业化呈现爆炸式的成长。粗估,至2020年11月时,中国大陆已有160多家相关从事业者。其中,更是有半数以上是在过去7年所成立的。这些航太业者承揽的业务,包括从卫星制造,到火箭发射不等。乐观派认为,中国大陆航太事业未来发展将势不可挡。由中国大陆政府出资的航太智库也表示,2018年投资在这些民营航太金额为35.7亿人民币约5.5亿美元,不过到2025年时,可望超过306亿人民币约47亿美元。(以下文接2-1)
还有,相关法律条文不足,更为中国大陆民营航太业者未来发展,更增添诸多不确定性。尽管2013年人大时,立法计划纳入一项相关条文,但中国大陆还是没有一套完整的航太法律规定。
在亡羊补牢下,2019年相关航太商业化立法,这才又跨出另一步,但还是有许多模糊地带尚未厘清。例如,私有航太业者是否可兴建自己的火箭发射台,或者必须得借用解放军四个发射台的其中一座。
同时,中国大陆一些民营航太业者,在火箭发射方面也不是很顺遂。三家私人航太公司中有两家,例如零壹空间科技(OneSpace)与蓝箭(LandSpace)在唯一一次轨道发射就以失败收场。至于其它的中国大陆同业虽表现好很多,但2020年7月与9月有两次的航天科工火箭,以及2021年2月的星际荣耀,都惨遭滑铁卢。
从前述火箭发射失败也可看出,中国大陆实力目前是难与欧美大国并驾齐驱。至于创新程度来看,中国大陆也是比较欠缺的。事实上,中国大陆业者几乎仅能出产一些小型,使用固体燃料,以及一次性的火箭产品。而发射成本方面,也根本无法与美国SpaceX相比。
航天科工火箭虽宣称,一公斤酬载将自己快舟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轨道平均成本为一万美元,最后也压低至五千美元,但跟SpaceX的猎鹰九号所出示的牌价每公斤2720美元,或者猎鹰重型运载火箭(Falcon Heavy)的1410美元相较后,顿时高下立判。
在未来几年中,中国航天要有突破性技术的话,几乎肯定是由传统国企一手包办,而不是这些私人民营业者。因为,像中国航天(CASC)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Industry Corporation)拥有数十年经验,来自政府稳定金援,拥有数千位员工,数十个实验室与诸多子公司,以及已有一套高科技产品与服务规模。不过,这些航太国企都会把最好产品与最佳服务,贡献给解放军与将政府部门,而不是民营或国际客户。
其实,民营航天业者加入市场,也是有一些象征性的竞争意义。因经商业化航太业者,也会杀出一条血路,找到中国大陆内需市场属于自己的利基点。
不过,这些民营商业化的航太业者,现在并不是扮演领头羊角色,而只是中国大陆航太战略计划中的备胎而已。因此,中国大陆航太即使已商业化,目前来看,无论在产品价格破坏或产业创新能力方面,都不太会让国内外有为之惊艳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