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经中心:中国氢能产业处于规模化前夜
(原标题:国经中心:中国氢能产业处于规模化前夜,重复建设风险增加)
10月19日,在202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研究员、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指数课题组组长景春梅表示,目前氢能产业在中国处于规模化前夜,但关键核心技术没未完全自主可控,产业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的风险也日益增加。
景春梅说,这两年氢能在国际上备受瞩目,国外发达国家将氢能产业作为国家能源转型、产业创新以及疫情中实现经济复苏的抓手。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产氢国,也报以巨大热情。国内氢能产业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初步掌握主要工艺和技术,形成3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一些城市,氢燃料电池车已实现小范围规模化示范应用。
“目前氢能产业在中国处于规模化、产业化的前夜。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目前总体上还没有能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在一些领域能实现并跑之外,主要领域在国际上属于跟跑阶段。”景春梅表示。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积极性高,“30多个地市发布氢能源规划,各地出现很多氢能产业园,有遍地开花的倾向,而且规划的氢能产业规模达到上万亿元,产业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的风险日益增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也表示,氢能产业涉及建厂房、买设备仪器、开展技术研发、建加氢站等多方面投资,“需要科学全面地分析全产业、全生命周期的效益,而不能只是简单关注到某年形成了多少亿元新增产值。”
“国内氢能发展需要更加全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更加理性布局产业发展。”景春梅表示,为此,10月19日在202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上启动的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旨在问诊中国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引导产业健康理性发展,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景春梅介绍,研究目标是预期构建行业公认的指标体系,每年定期发布一次中国氢能产业评估报告,重点评估中国城市氢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中国企业竞争力。
从城市层面看,主要评估氢能发展基础、创新能力、应用推广、制度环境、装备制造五个指标,并重点突出氢能创新能力和装备制造能力;从企业层面看,主要考察企业财务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生产竞争力、研发和市场竞争力五个一级指标,借此从微观层面打通产业堵点,实现产业大循环。
202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科技部的指导下在广东佛山举行。会议以“发展绿色氢能,提振世界经济”为主题,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过去17年来,在全球环境基金(GEF)的支持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中国科技部,长期支持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的示范与商业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其氢经济试点项目扩展到7个示范城市,通过治理与科技上的创新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当前,中国在30个城市共有7000辆燃料电池汽车。同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持续支持氢能在交通、能源和工业领域的应用,以减少化石燃料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