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助力碳达峰

编前: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汽车行业新发展格局正加快形成。一方面,“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承诺已许下,国际形势不确定性仍存,市场不断开放,压力增大、竞争加剧;另一方面,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中国汽车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

解构新时期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与变革,第七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论坛(2021)日前在京召开。来自政府主管部门、国内外车企以及行业组织的与会代表,围绕“新发展格局与汽车产业变革”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对市场化芯片断供、充电安全等诸多问题的共识和争议,都是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把脉献策。详见6~7版。

从本世纪初国家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起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2001年发展至今,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截至去年底,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已经超额完成任务。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汽车产业仍处在激烈动荡的变革过程中,只有深刻认识和理解未来汽车,才能把稳前进方向。电动化只是这场汽车革命帷幕,与其并行和衔接的是新能源革命和新一代移动通信革命,是交通革命和智慧城市革命;随之而来的是,汽车供应链价值链重构都获得了新的机会。”

新能源汽车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作为重要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意义重大。为实现这一目标,更为抢夺新一轮科技变革的战略高地,全球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发展新能源汽车。

2020年11月,英国宣布了“绿色工业革命”的十点计划,政府投入的资金总额将达到120亿英镑。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提出,“绿色工业革命”十点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英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禁售汽油和柴油新车,到2035年,所有新售车辆都必须为零排放车辆。这意味着,英国将成为七国集团中第一个彻底实现道路交通系统脱碳的国家。

德国方面已经将目前约6000欧元电车补贴和4500欧元插电车补贴政策延长至2025年,并在公布的充电基础设施总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建成100万个充电站加州大学戴维斯交通研究院院长Daniel Sperling分享了当地的一项独特政策,以能效标准来衡量每单位能量的二氧化碳当量克数,并允许燃料供应商交易信用积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电动汽车每千瓦时的耗电积分价值能达到1.5元人民币左右。

不过,竞争虽然激烈,中国仍大有可为。经过各方多年的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已经超额完成了此前制定的任务和目标。据全国政协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介绍,除了纯电动汽车以外,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同样发展迅速,目前累计运营车辆超过5000辆,累计运行里程超过1亿公里,已建和在建的加氢站超过140座。

加速构建产业生态 融入智慧能源体系

正如万钢所言,跨界融合是发展的新趋势,应加快构建产业新生态,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清洁能源体系、信息通信产业融合发展。

在与电力系统融合方面,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认为,应着力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开展交通、汽车和配电网的融合研究,探索电力交易市场化下用户侧商业生态,开展顶层设计和提前布局,推动电动汽车与电网双向互动标准体系研究以及在电力交易市场规则、电池梯级管理、财政支持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

“新能源汽车是使用新能源作为动力的电动汽车,只有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发展才能实现新能源革命。”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谈到与清洁能源体系融合发展时表示,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的光伏和风电具有一定优势,且已经具备更大规模推广的条件,但同时需要靠电池、氢能和电动车解决储能问题,这样才能共同构成面向碳中和的未来智慧能源大系统。

此外,政府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还提到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盲目扩张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表示,为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发展环境,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系统研究加强产业管理、促进新能源汽车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措施,坚决遏制盲目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等乱象,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 施芸芸 《 中国汽车报 》(2021-01-25  006-0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