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未直接驱逐立陶宛驻华大使 环时评论:实际是给了面子
中方未直接驱逐立陶宛驻华大使,陆媒环时评论:实际是给了面子。(达志影像)
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长艾德梅纳斯7日称,相较于立陶宛脱离苏联以前经历的一切,有关宣布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一事,面对来自中方的压力可谓「十分温和」。3天后,中国外交部宣布,决定召回中国驻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陶宛政府召回驻中国大使。环球时报10日讥讽:不知道,这位立陶宛副外长是不是仍然感觉「非常温和」。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0日宣布,中方决定召回中国驻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政府召回驻中国大使。这是时隔26年,中国外交部再次作出召回大使决定,十分罕见。《环时》细数,往前追溯,1995年,由于美国政府允许李登辉访美,中国召回驻美大使李道豫,直至美方承诺遵守一个中国原则后,李道豫才奉命返任。
1981年,由于荷兰政府坚持为台湾建造潜艇,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中国外交宣布召回中国驻荷兰大使,同时要求荷兰政府也召回其驻中国的大使。随后,中国外交部又宣布将两国外交关系由大使级降为代办处级。
这一次,立陶宛政府不顾中方反复交涉、晓以利害,宣布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环时》强调,仅有的3次召回大使举措,都与台湾问题有关。这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中国政府和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决心不可动摇,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红线不容触碰。
召回大使是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一种重要外交举措,一般情况下是作为一国对另一国表达强烈不满,传递明确信号的一种手段。由于各国之间召回大使的背景和政策考量不同,形式也会有所不同。有时召回大使会伴随着外交抗议、降低外交级别、断绝外交关系甚至宣战,有时召回大使比较含蓄,宣布时会选用一些委婉的说辞。
此次中方宣布召回驻立陶宛大使,意味着短期内中立双方的外交级别的实质性下降,由于没有特命全权大使代表本国政府,短期内无论是中国驻立陶宛大使馆还是立陶宛驻华大使馆都不能完整开展业务工作,双边关系包括政治外交经贸等都会受到影响。
《环时》指出,中方要求立陶宛政府召回驻中国大使,而不是直接宣布驱逐,实际上给了立陶宛面子和余地。在清晰表明自己态度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有理、有利、有节」的君子风度。
如果立方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那未来双方的外交关系会视情况逐渐恢复。但是,如果立方执迷不悟,继续在台湾问题上一条道走到黑,中国不排除会采取更多的外交手段,包括相互驱逐外交官、降为代办关系,直至断交都是有可能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分析,中国这次针对立陶宛的外交举动是克制且明智的。一方面,显示了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决心,以及在双边关系交往中的底线。另一方面,中国没有采取驱逐外交官这种更强烈的措辞,也没有直接把召回大使和降为代办放在一起说,给中国后续的外交举措留足了空间,也给立陶宛留下了充足的反思和改变余地,「把立陶宛推到台湾美国一边不是中国的目的」。
同时,对于立陶宛等国内部反对拿台湾问题说事的人来说也是一个比较有利的信号,有利于他们国内对华政策辩论的开展。
而且,此次表态不仅针对立陶宛,也是针对有欧洲有类似想借台湾问题造势的国家。除了立陶宛,近来欧洲一些国家也在台湾问题上蠢蠢欲动,想要借台湾问题炒作,这次针对立陶宛的举动也是给这些势力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