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外交部不评论总统发言 未要求台湾「改名」

立陶宛。(达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今天称,外交部允许台湾以「台湾」名义开设驻立陶宛代表处是个「错误」。对于瑙塞达的意见,立陶宛外交部回应中央社提问表示,目前没有评论。

驻立陶宛代表黄钧耀则告诉中央社记者,未曾接获立国外交部「改名」要求;至于驻在国内部政治,台湾方面不便评论。

黄钧耀强调,将持续寻求与立陶宛发展实质关系,让立陶宛及其他国家见证与台湾加强往来的益处,以及自由民主国家团结的重要。

立陶宛智库「东欧研究中心」(EESC)政策分析师、中国事务专家白瑞格(Raigirdas Boruta)接受中央社采访时说,立陶宛总理席莫尼特(Ingrida Šimonytė)所领导内阁自2020年12月上任以来,与瑙塞达(Gitanas Nausėda,前译诺赛达)即屡传关系紧张,近来瑙塞达更加强火力批评席莫尼特政府,但争执点仍多集中在内政。

白瑞格指出,尽管瑙塞达近期已数次公开强调在立陶宛对外事务决策及作为上鲜少获内阁征询意见,研判台湾代表处被迫改名的机率「非常低」。

安全事务专家劳里纳维丘斯(Marius Laurinavičius)也认为台湾代表处不至于被迫改名。他向中央社分析,尽管瑙塞达与席莫尼特政府之间持续竞争,瑙塞达的台湾相关发言无疑挫伤立陶宛的国际立场;在立陶宛面临外部强大胁迫压力时,将对外事务的内部意见分歧搬上台面,显然有违总统在国际间捍卫国家利益的宪法义务。

劳里纳维丘斯指出,代表处改名并不会为立陶宛自中国换得任何长远利益,反倒会伤害与美国等重要盟友日益强健的关系。不过,中国议题目前在立陶宛十分敏感、容易激发舆论反应,不排除瑙塞达有意藉操作相关讨论提升自己的民意支持度。

根据立陶宛的政治制度,总统掌外交及国防大权。

在今天接受广播电台访问以前,瑙塞达曾表达外交部的对台及对中决策与作为欠缺深思熟虑、通盘考量,政府必须补偿企业界损失。不过,他也曾数次指出,北京不应反对台湾代表处设立,立陶宛依然遵循「一中政策」,与台湾发展经济、文化等关系是立陶宛的主权决定。

他的首席外交顾问斯卡伊斯洁利特(Asta Skaisgirytė)则曾表示,台湾设立代表处并无问题,问题在细节,而外交部从未与瑙塞达充分研商台湾设处细节,直到问题发生。她最后一次作相关发言是去年12月,也就是立陶宛在中国市场遭遇强大非正式制裁时。

中国以「台湾代表处」获允设立为由,自去年夏天以来明显加大对立国的外交与经贸胁迫力道。不过,立陶宛在安全领域的重要盟友美国也相应强化对立陶宛的具体支持,并协调欧洲采取行动。

瑙塞达与席莫尼特、甚至外长蓝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传出关系紧张、沟通不良,并非最近才发生的事,但中国与台湾议题确实有「增添火花」的作用。瑙塞达与席莫尼特在2019年总统大选曾是竞争对手;席莫尼特虽未加入政党,但一向与蓝斯柏吉斯担任主席的「祖国联盟-基督教民主党」(Homeland Union – Lithuanian Christian Democrats)亲近。

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LRT)去年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支持政府对台、对中作为的民众约34%,没意见的约26%,不支持的则占4成。不过,数名专家曾向中央社分析,这样的结果主要应归因于立陶宛民众对台湾与中国议题的认知有限,特别是在外部恶意压力与内部政治竞逐多重交互作用的情况下,凝聚社会共识相对困难。

立陶宛即将于2023年举行地方选举,并于2024年举行国会及总统大选。席莫尼特近日曾表示,有鉴于2023年起国内政治势必大受选举影响,2022年恐怕是现任执政联盟相对有条件专心施政的最后一年,政府有必要好好冲刺。立陶宛不少评论家也提醒,面对重大议题,行政首长屡次难以达成一致步调,恐非国家之福。(编辑:陈政一)11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