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中科院士潘建伟:这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背后有中国科学家贡献
大陆中科院士潘建伟称这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背后有中国科学家贡献。图为潘建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办公室内与「墨子号」量子卫星模型合影。(新华社)
大陆《科技日报》5日报导,瑞典皇家科学院4日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科学家阿斯佩、美国科学家克劳泽和奥地利科学家塞林格,以表彰他们为纠缠光子实验、证明违反贝尔不等式和开创性的量子资讯科学所作出的贡献。得知诺奖再次授予量子科技领域的研究者,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潘建伟感到非常振奋。他说:一方面,量子科技领域得到了肯定;另一方面,颁奖委员会在介绍获奖者的工作时,提到了很多中国科学家所做的工作。为了这个领域的发展,中国科学家也作出了杰出贡献。
潘建伟说,刚获奖的三位科学家,是最早开展量子物理实验研究的人。「这三位科学家早就应该获诺奖了,2010年,他们就因为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核对总和推动了光量子资讯的处理,得到了沃尔夫奖的肯定。」
南京大学教授马小松是塞林格的学生,他认为,这三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实至名归。「他们是第二次量子资讯革命的领路人,是量子资讯科学重要的先驱。」
让人高兴的是,在这些研究工作中,中国科学家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塞林格的学生,颁奖委员会提到塞林格的研究工作,潘建伟院士是最主要的参与者之一。
「颁奖委员会提到了我导师安东·塞林格的四篇量子通信实验文章。我是其中两篇文章的第一作者,两篇文章的第二作者。」潘建伟说。
同时,「颁奖委员会还提了另外三篇文章,而这三篇文章都是中国科学家独立开展的研究工作。所以,从这一点讲,我不仅是加入了塞林格的研究团队,也参与了开创量子资讯物理学这个领域,我感到很幸运。」潘建伟说。
谈到导师塞林格,潘建伟的第一印象是他非常知人善任。
「刚到导师团队的时候,我没有做实验的经历。面对这种情况,一般的导师都会比较犹豫,不会让一个搞理论的人去做实验。但是,因为我导师自己也有做理论的背景,所以他也很高兴,同意我去做实验工作。」潘建伟说。
同时,塞林格也能够尊重学生的选择,并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这个角度讲,他又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
「塞林格老师很有远见,他成功预见到一个新领域即将诞生。」潘建伟记得很清楚,欧洲第一个关于量子资讯的欧盟联合课题,就是在塞林格主导下设立的,「我看到他的项目申请书是1996年」。
2005年至2012年,马小松在塞林格教授指导下,开展量子物理学领域相关研究。
「量子物理学的实验漫长而又充满不确定,每一次实验的成功都要经历无数次失败,这是一个慢慢精进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磨炼。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塞林格教授一直保持着对这个学科的无比热爱。同时,他也非常关心年轻人的成长,经常鼓励我们,包括潘建伟院士。」马小松说。
三周前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塞林格告诉马小松,他刚刚从奥地利科学院院长职位退休,又回到了他热爱的科研工作岗位,继续从事科学研究,感到非常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