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的导师获诺贝尔奖,背后离不开潘建伟

今年的诺贝尔三大科学奖项已揭晓,虽然没有中国科学家获奖,但毫无疑问的是,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中国科学家的工作密切相关。Alain Aspect、John Clauser、Anton Zeilinger三位科学家因在量子纠缠实验、检验贝尔不等式、开创量子信息科学方面做出贡献而获奖。中国科学家潘建伟恰好就是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其中Anton Zeilinger正是潘建伟在奥地利留学时的博士生导师。

潘建伟领导的团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较典型的就是发射“墨子号”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并依靠墨子号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实验。今年7月27日,世界首颗用于量子密钥分发终端的微纳卫星“济南一号”上天,迈出了量子通信商业化的一大步。在2020年,潘建伟等人还成功构建了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九章”。在潘建伟等科学家的带领下,中国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方面的研究居于世界第一方阵。这些工作促成了潘建伟的导师以及另外两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为什么说潘建伟的工作促成了导师获奖?这是由诺贝尔奖的规则决定的,诺贝尔奖以及其他一些科学大奖青睐开创以及重要。如果不是开创性的发现,哪怕是在别人发现的基础上发了一篇又一篇的《Science》《Nature》,也无法获得诺贝尔奖的青睐。一篇又一篇的《Science》《Nature》只能说明前人的工作非常出色,值得获诺贝尔奖。

这样的例子在诺贝尔奖史上举不胜举。比如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伦琴,因为他发现了X射线。伦琴在1895年发表了他的《关于一种新的射线》的论文,这是关于X射线的开山之作。之后的1896年及1897年伦琴再次发表两篇关于X射线的论文。在前后的三篇论文中,伦琴并没有揭示出X射线是一种电磁波。但他的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仅仅是在1896年,全世界就发表了超过1000篇的关于X射线的论文。如果没有其他科学家对X射线的疯狂研究,伦琴不会那么快就得诺贝尔奖。伦琴之后的众多研究者将伦琴推到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Alain Aspect、John Clauser、Anton Zeilinger三位科学家在2010年曾拿下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沃尔夫奖,这是沃尔夫奖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也是沃尔夫奖看好量子量子纠缠、量子信息的未来发展的体现。最近的这十几年,恰恰是量子信息快速发展的时期,世界各大国在量子信息方面的投入及竞争开始加剧,量子信息技术开始走进商业化。这方面潘建伟无疑做的非常出色。在量子信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该是诺贝尔奖向三位科学家招手的时候了。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时,致辞中提到的4篇论文都有中国科学家的参与。导师得奖,这也是对潘建伟的肯定。从获得的信息中可以看得出,得知三位科学家获奖时,潘建伟及其团队成员都非常振奋,没有为获奖名单中没有潘建伟表现出失落。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没必要以获得诺贝尔奖作为目标,成果刚出现时的兴奋可能比得诺贝尔奖还让人欢喜。潘建伟及其团队成员做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