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付巧妹、肖百龙导师纷纷获得诺贝尔奖,学生获奖还有多远

10月4日下午,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名单公布,三位科学家获得荣誉,其中最受关注的奥地利量子论物理学家安东·塞林格,因为他不仅是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的导师。

在10月3日下午公布的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科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斯万特·帕博一人独享,他也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付巧妹的导师。

而在2021年10月4日公布的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中,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斯克里普斯研究所雅顿·帕塔普蒂安成为两名得主之一,清华大学药学院副院长肖百龙是他的学生,2007-2012年肖百龙在这个研究所从事神经科学博士后研究,导师就是帕塔普蒂安。

于是,越来越多的网友关心,“潘建伟的老师获得诺贝尔奖,为何没有潘建伟?”导师都获奖了,还有学生的机会吗?像潘建伟、薛其坤等知名物理学家都为量子力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何诺奖名单上没有他们的名字?

众所周知,1901年起开始颁发的诺贝尔奖包括5个奖项: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旨在表彰在在上述领域“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尤其在物理学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偏重的是从无到有,从0到1,而不是从1到100,更侧重于基础原创领域,如果是应用领域则要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以量子力学领域为例,今年获得物理学奖的三位科学家是通过利用纠缠的量子态进行了突破性实验,为之后基于量子信息进行各项研究和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而潘建伟院士从事的“墨子号”通信以及计算等,主要是应用领域,而不是真正的全球首创。

而他的导师塞林格教授,近20年来,积极推动中奥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团队合作参与了中科院主导的洲际量子通信实验,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的巨大前景,在获奖介绍中,专门提到了量子技术在中国的卫星通信研究中有超距作用的应用。

同样,付巧妹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师从帕博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时,被帕博称为“我的最优秀学生之一” ,付巧妹的研究确立了我国在古DNA与古人类学研究领域强有力的国际地位,并选为“中国十大科学之星”之一,但他的导师帕玻则开创性研究催生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古基因组学。

于是,又回到了一个大家关心了几十年的话题,中国科学家何时获得诺贝尔奖(主要指自然科学领域),对此,肖百龙教授对此充满希望,他认为,过去的10年见,中国的科学研究飞快发展,在这样的趋势下,在未来,中国人可以做出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