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社恐不见得是坏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竞争优势

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本站财经、本站财经智库联合主办的2024本站经济学家年会于11月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拓新丝路 智造繁荣》。以下为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先生的精彩内容精编:

60S要点速读:

1. 我从来不觉得社恐是一个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竞争优势。因为社恐,你可以把大部分没意义的社交屏蔽掉,很多饭局就是凑热闹,毫无作用。一旦社恐,很多无聊的事都可以不参与,我们可以做更多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事。

2. 如果孩子只是追求标准答案,把标准答案作为教育的目标,中小学教育本身就是失败的。因为孩子没有发散性思维,没有创造能力,是很难培养成才的。

3. 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学教授比哲学教授有钱;做芯片的、做计算机的要比做基础物理的赚钱,我觉得这样不对。勤勤恳恳做研究的人非常值得钦佩,国家应该加大对基础科研的投入,应该也让他们富足起来,让他们能安心做研究。

正文:

01谈社交

社恐不见得是坏事

我曾经也非常社恐,不愿意凑热闹,不愿意参加饭局,和陌生人说话也紧张。但是这些年我慢慢地克服了,我从来不觉得社恐是一个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竞争优势。因为社恐,你可以把大部分没意义的社交屏蔽掉,很多饭局就是凑热闹,毫无作用。一旦社恐,很多无聊的事都可以不参与,我们可以做更多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事。很多社牛没有成就,因为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无效的社交上。社恐不需要改变,当然可以提高和人交流方面的能力,但不是整天去那些人头攒动的地方。

马光远:社恐是好事,我也社恐,社恐能帮你屏蔽掉无效社交(来源:C位观察)

为什么有些人还要去无意义社交?因为很多人把饭局多看成自己能力的表现,这是完全错误的。比如有一个人一周七天都有饭局,突然有一周连一个饭局都没有,他感觉很失落,“我是不是混的不行了?”“我社会地位是不是下降了?”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人有时候需要独处,不需要追赶那些没用的东西。

马光远:饭局多的人能力强?完全错误!(来源:C位观察)

02谈教育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问题很大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问题很大。为什么中国人这么聪明,反而没有出现那么多优秀的人才?这是教育的问题。我们对得起大多数人对学校的期待吗?

中国大学教育有一些学科可能还可以。但到今天为止,很多学校根本没有想清楚,教育是为了什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这个学校的特色是什么?很多学校都随波逐流,有什么风口就开设什么专业。今天芯片好,就开设芯片系;明天元宇宙好,就开设元宇宙系。没事的时候,到处是专家,人人都在发言;真有事的时候,就没专家了,没人能讲清楚。

马光远:教育的目标不该是追求标准答案(来源:C位观察)

中小学教育问题非常大,现在的孩子作业太多,给孩子创造的时间在哪里?让孩子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时间在哪里?想让孩子喜欢金融、经济,起码让孩子去一回菜市场,问问上个月和这个月鸡蛋价格为什么发生变化?你让孩子研究,究竟是因为母鸡不愿意下蛋了,还是因为天气或交通状况的变化?这是多有趣的事,但我们很少有这样的教育实践。我们没有从小培养孩子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是背那些标准答案。说实话,现在有一些初中,甚至小学的题目,我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因为两个答案都可以,但是标准答案都说其中一个才是正确的,确实看不出来差别。如果孩子只是追求标准答案,把标准答案作为教育的目标,中小学教育本身就是失败的。因为孩子没有发散性思维,没有创造能力,是很难培养成才的。

马光远:应试教育其实在创造更大的不公平(来源:C位观察)

如果现在要研究“猪肉价格为什么大跌”这个选题,我们以前的教育方法是:老师会给学生一篇他的文章,学生好好复习,准备答案,这是应试;如果写一篇分析报告,学生自己去菜市场调研,听养殖户怎么分析,卖肉的怎么解释,可能到不同的市场,大家的说法还不一样,所以得出的答案很不一样,而且很有意思,这也叫应试。但是后者培养的是能力,前者培养的只是记忆力。因此,关键是应试的是什么?如果应试就是背那些知识点,这样做是没有价值的。

马光远:中国学生从小到大都没有受过逻辑的训练(来源:C位观察)

其实,从中学开始逻辑学就应该是一门必修课,但是我们到大学,除了哲学专业要学逻辑,大量学科没有把逻辑学作为必学科目。我们的学生缺乏基本的逻辑。数学和逻辑学是基础的基础。我们的教育要反思——怎样培养人才?以人为本,说起来很简单,做到太难了。

03谈创新

社会氛围对于创新非常重要

为什么中国没有大师?因为大师要出现,首先自己没有想着要当大师。真正能得诺贝尔奖的,他从来没有想过得诺贝尔奖。举个例子,罗伯特·卢卡斯由于在理性预期理论方面的成就而获得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早在1989年他和前妻离婚的时候,他的前妻就提出“如果卢卡斯在1995年12月31日前获得诺奖,她应该分得一半的奖金”。卢卡斯答应了。到了1995年,卢卡斯真的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欣喜之外,他不得不按照之前的约定支付前妻一半的奖金。很多国际大师不是说我要成为什么去做这件事,而是兴趣,没有功利性。如果做每一件事都要权衡得失,怎么可能出大师。

科研有两种,一是基础科学,很重要,中美两国之间科研的差距最重要的是基础科学。中国基础科学有短板,基础等于地基,建筑稳不稳取决于地基。二是应用科学,但是应用科学的基础在哪里?在基础学科。比如,芯片是最终应用,光学、物理学都是基础,没有基础怎么可能做出精密的仪器?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学教授比哲学教授有钱;做芯片的、做计算机的要比做基础物理的赚钱,我觉得这样不对。勤勤恳恳做研究的人非常值得钦佩,国家应该加大对基础科研的投入,应该也让他们富足起来,让他们能安心做研究。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马斯克这样的人才呢?首先是教育问题。第二是社会不包容。第三,中国人有一个特点,老一辈人经常指导下一辈应该怎么活,每一辈的人都活在上一辈的“阴影”之中,你的人生会被定住。像马斯克这样的人不受任何约束,他安心做事才有今天的成就。中国人容易嘲笑那些不走“正道”的人。

在中国的大学里,当教研室里的人都在申请课题的时候,如果你不去申请,你一定混的不好。但是美国不是这样,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患有精神分裂,但他在普林斯顿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没人怀疑他的能力,大学包容了他。最终,由于他与另外两位数学家在均衡分析理论做出的贡献,他们共同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美国,如果你失败了没有多少人嘲笑你,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完全被定义的。在中国,我们是被定义的,和别人做不一样的事似乎是很羞耻的。那怎么可能有创新?创新是一种理念,是一种社会氛围。鼓励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第一,创新者要承担非常大的风险;第二,社会不一定包容你。

现在大家关注的是科研成果,但决定一个国家创新的是体制,是氛围,是文化,是环境。只有技术,没有创新的土壤,技术也走不长的。回顾世界工业革命的历史,为什么有很多国家从贫穷变得富有,从落后变成创新国家?比如韩国。不是技术突然发生变化,主要是社会氛围在变化。社会氛围最重要,从小不要去否定孩子,要给孩子创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