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擺暝」祭典:成為傳統儀式的一份子,辦給神明的派對

元宵节前后是马祖举办「摆暝」祭典的日子,会有祭神、遶境、鼓板乐演奏、接宴、送喜等活动,是乡亲们凝聚情感的机会。 图/陈泳翰提供

陈泳翰|台北出生长大,现于马祖东莒岛从事社区营造的前媒体工作者。欲知更多离岛大小事,敬请关注FB「大浦plus+」粉丝页,或是IG「朋来东岛」。 图/陈泳翰提供

经常有人问起我工作的马祖,除了蓝眼泪和坑道外,还有什么好玩?我总是回答,这是一处「不用护照就能感受到异国风情」的地方,岛屿上的闽东传统文化,从语言、建筑到料理形式,都和台湾差异甚大。路旁老人家以方言聊天时,包你一句也听不懂,随便走进一间庙里,神龛内近半数神明大概在台湾都没见过。

曾经有将近半世纪时间,位于前线战地的马祖,是一般民众难以触及的神秘禁区,但也因为这层缘故,许多传统文化就像被放入时间胶囊,得以密封保存下来。某些意义上,马祖似乎也可以类比成原住民部落,两者对多数台湾人而言,文化上都很特殊,但是语言跟传统礼俗也都出现了传承危机。

时序进入冬天,是褪去旅游噱头后,真正原汁原味的马祖。第一道干冷的东北季风南下时,家家户户会开始酿制香甜的老酒,以优质的𩾃鱼和马加鱼捏制鱼丸和鱼面,并让剖开的𩾃鱼和鳗鱼经风吹成干。这些道地的马祖风味,不只会在农历年节期间端上围炉餐桌,还要摆上答谢神明的供桌。

元宵节前后,是马祖传统举办「摆暝」祭典的日子,字面上看,「摆暝」是指在暗暝的夜晚摆放供品准备祭神,我的朋友则打过一个通俗比喻,称呼这是「办给神明的派对」。派对的重头戏,是又称为「游神」的遶境,除了有「孩囝」神偶跟着出巡外,还有传统的鼓板乐演奏、请神谱诵读,以及后续的接宴、送喜、食福等等活动,和台湾的神明遶境有不少细节上的差异,民俗活动的爱好者来到马祖总能在比对中发现惊喜。更特别的是,由于马祖居民散居在四乡五岛,又发展各自岛屿限定的摆暝习俗,烧马粮、祈梦、跑火赛,光看名称就能想像活动现场的趣味横生。

只不过,这里同样要面对离岛的共同困境:人口外流。少了足够的人力承传,传统文化难免会走到难以为继的一天。在我工作的东莒岛,虔诚的居民们依旧认真地筹办每一年的摆暝祭典,敬神如神在,但也遇上人力不足,必须不断简化仪式流程的挑战。这个问题在金马前线裁军之后显得更加棘手,从前还可以靠阿兵哥们帮忙分摊的祭仪,渐渐出现缺口。这几年我和几位青年伙伴尝试以「摆暝很有文化祭」作为号召,邀请台湾的朋友前来共襄盛举,大家一起学习敲打遶境时必备的鼓板乐,自己制作祭神的供品,希望让马祖一年中最重要的庆典,能够多添一些人间的热闹气息。

台湾来的伙伴们组织鼓板队参与摆暝。 图/陈泳翰提供

邀请耆老教导大家如何打鼓板。 图/陈泳翰提供

东莒岛上的妇女们经常在供桌上埋藏趣味巧思,大浦伙伴也自制缠花作为妆点。 图/陈泳翰提供

虽然只是短短一、两周的活动,在我看来,却是难能可贵的宾主尽欢。台湾的遶境活动,外来民众通常只是跟着队伍行走,不易真正参与到仪式之中,然而缺乏人力的东莒岛却张开双手拥抱外地宾客,欢迎大家在遶境队伍中帮忙敲锣打鼓,或是扮演护送神驾的天兵天将。虽然这些任务不算是祭仪的核心,但是少了帮衬的摆暝,肯定也少了一些味道。

每年活动结束时,我总能感觉千里迢迢来到岛上的参与者,带着满足的笑容离开,这不仅仅是庆典本身的趣味使然,也是因为大家找到一个答谢的理由,终于能够一块走进队伍当中谢天、谢神,谢谢一直以来守着这座岛屿,总是照顾着后生的马祖长辈,感谢他们给了大家一个机会,能够在一年之初尽上棉薄之力。

◎责任编辑:胡士恩、林亚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