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9.9分钟1对夫妻离婚! 「4大警讯」小心感情已生变

▲台湾平均每9.9分钟就有一对夫妻离婚,相处过程中其实有许多情感警讯有迹可循。(示意图/视觉中国)

文/心理师林萃芬

根据内政部户政司最新统计,2023年台湾共有53,071对夫妻离婚,平均每9.9分钟就有1对婚姻走向终点,其中85.11%为两愿离婚。这些数据揭示出,现代夫妻面对感情问题时,越来越多选择透过法律程序来解决。此外,伴侣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忽略许多早期的情感警讯,这些问题经过长时间累积,最终导致婚姻破裂。

专业咨商心理师林萃芬在其著作《从外遇洞察人心:疗愈创伤与重建信任》中指出,许多情感变故的背后常伴随着疑惑的声音:「明明相处得好好的,为什么会突然不适合?」或是质疑:「他说的分手理由根本是借口,实际上是背叛。」

林萃芬表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感情的变化多多少少都有迹可循,少有完全没有预警的情况。关键在于伴侣能否及时察觉这些讯号,并且积极沟通,处理问题,从而让感情持续发展。当人们对关系感到不满时,往往会出现四种不同的反应:主动改善、被动等待、采取积极的建设性行动,或是通过破坏性的激烈手段来处理情感与情绪上的不满。

■ 声音转变表示对方采取「主动有建设性」的反应

专业咨商心理师林萃芬在探讨伴侣关系时指出,当人们面对不满时,会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最明显的表现之一是声音的变化。有些伴侣选择大声表达心中的不满,试图透过强烈的语气来改变对方的行为,让其符合自己的期待,或是希望借此引起对方对自身需求的重视。因此,当伴侣最近常大声表达感受,这可能是他们试图传达内心不满的征兆,值得特别关注。

林萃芬进一步解释,虽然有些人对伴侣大声表达感到反感,事实上,这是一种「主动有建设性」的表现方式。如果伴侣有意改善双方的关系,对方可能会通过大声表达不满来寻求解决方案。这类伴侣通常不会突然消失或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分手,相反,会发出多次警告,直到无法忍受时才会最终结束关系。

举例来说,一位太太抱怨她的先生未经同意便自作主张养狗。从他们的对话中可见,先生一直强调他想要养狗是为了增添活力,并让运动跑步时有狗作伴。但太太却认为,若要表达对动物的爱心,不一定非要养狗。这显示了他们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双方未能聚焦于彼此的需求,最终导致误解加深。

■ 给对方一些暗示的人,习惯采取「被动有建设性」的反应

有些伴侣在对关系不满时,会先透过暗示的方式表达不满。常见的例子如反复强调:「我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要好好表现」,或是用教官的口吻说:「再观察你一段时间,你要尽快改变」,甚至像父母般教训伴侣:「这次就原谅你,下次就没那么好说话了。」

林萃芬解释,这类伴侣往往采取「被动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应对不满情绪,并不会主动积极地改善关系,而是期待伴侣主动改变。因此,若希望这段感情能继续发展,最好不要忽略这些暗示,将其视为耳边风。

林萃芬也提到,许多受伤的伴侣往往是在对方外遇后,才猛然回想起,对方曾经不断提醒自己需要改进的方向。但因自己当时并未觉得问题严重,错失了这些「暗示」,直到事情无法挽回时才明白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逃避问题、假装没事的人,是任由问题恶化。(示意图/视觉中国)

■ 假装没事发生的人,常会采取「被动破坏性」的反应

另一种伴侣面对关系不满时,则会选择逃避问题,表面上装作没事,但实际上任由问题恶化。这类伴侣常采取的是「被动破坏性」的反应,例如,刻意减少与伴侣相处的时间,或在背后批评伴侣,向亲朋好友诉说伴侣的种种恶行,但却从不主动向伴侣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林萃芬提醒,这类伴侣可能在向他人诉苦的过程中,意外发展出其他感情。在不满情绪的驱动下,他们也很容易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认为伴侣的过错让自己无法忍受,因此自己背叛的行为是情有可原的。

■ 心生不满便立刻想要退出的人,采取「主动破坏性」的反应

还有一类伴侣会采取「主动破坏性」的反应,一旦对关系感到不满,便会立即选择退出,完全不给双方任何改善的机会,往往一句解释都没有就突然结束关系。

林萃芬解释,许多人在面对关系不满时,会选择「不说明」、「不解释」的态度,认为「越说越麻烦」或「说了也没用」,干脆放弃不再尝试,这使得另一半陷入无尽的遗憾与疑惑中。

这种突然撤退型的行为对受伤者带来的心理创伤往往极其严重,容易引发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受害者因此对感情产生高度焦虑,不知道何时感情会再度突如其来地改变,从而难以放松享受爱情中的美好与幸福。

本文摘自:《从外遇洞察人心:疗愈创伤与重建信任》/林萃芬/时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