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名家:同黨延續執政浮現體制瑕疵

距离520交接前的「空窗期」乱象不断,遭质疑政府螺丝松了。左为总统当选人赖清德、右为总统蔡英文。图/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杨泰顺/中美文经协会常务理事

台湾自1996年实施总统直选以来,从来没有现任者任满后再由同党候选人当选续任的情况。今年总统大选,民进党赖清德算是创了先例,在蔡英文任满后当选,延续民进党执政的第三个任期。但我国体制上的瑕疵,似乎也因此破纪录的延续,而开始浮现。

依据台湾当前的体制运作,1月13日选举结果揭晓后,总统当选人必须等到5月20日才得就职,中间的交接期长达四个多月,堪称民主国家之最。以美国为例,新总统在11月初选出后,次年1月下旬便宣誓就职,中间的交接期仅约两个半月。至于欧洲的内阁制国家,新执政团队在大选后约一两周便走马上任,无论是否变更执政党,政权交接除少数特例外均不致延宕太久。

台湾总统交接期过长 体制瑕疵

台湾的四个月交接期尽管过长,但自1996年以来似乎未曾产生明显困扰,故而就算有人提起,朝野政党仍然得过且过。过去总统大选虽曾出现数次连任成功与政党轮替,但同党候选人在现任总统任满后还能赢得大选,今年却还是首例。这项破纪录的成就,反而放大了现行体制的瑕疵,值得有识者加以关切。

总统大选如果是现任者当选连任,交接期较长通常不会成为问题。因为总统还是同一人,就算必须根据过往施政表现调整内阁人事,变动幅度通常不会太大,而且内容也不难预期。故而,交接期可视为任期的延续,不仅政策不会有戏剧性的调整,各级官员当然也乐得岁月静好。毕竟,执政者能获选连任,多少象征选民的认可,执政者并没有大幅调整施政的必要,官员们也没有必要过度表态。

现任总统如果无法连任,而由不同政党的候选人赢得大选,则交接期的长短便较有可能影响施政品质。台湾2000年、2008年、与2016年的总统大选,皆属于这类的状况。由于新当选的总统与原任者的理念存在差异,原任者若有政策未能达标,必然会想利用交接期加以强化,使得新当选者无法在就任后改弦易辙。但原任者的类似作为当然会引起新当选者的不满,宪政争议也会因此而起。

美国行宪初期便曾出现类似的例子,当时的交接期与今日台湾类似,可以长达四、五个月。联邦主义派的候选人亚当斯在1802年大选败给反联邦主义派的候选人杰佛逊后,便因担心后者上台会将原定政策抽梁换柱,故利用冗长的交接期任命一批联邦法官企图将来卡住的新当选者的脖子,史称「夜半法官」(mid-night judges)事件,引发美国立国后的首次宪政危机。美国今天将交接期限制在两个月左右,多少便因这个历史经验所得到的教训。

台湾今天的社会状况当然不可能让原任者可以如早期的美国总统那般为所欲为,使得交接期太长的负面效果缓和不少。但新旧任理念不同,原任者所任命的各级官员在准备打包离职下,自然也不太可能积极任事,这使得过长的交接期意味着政府的空转,对国计民生绝非好事。当然,公务员若具一定素质水平,在接任团队与立法机构的监督下,政府机能并不致沦为「树倒猢狲散」的惨状。这是台湾过去三次政党轮替,交接期虽长但政府运作差强人意的原因。

但当原有执政者无法继续连任,政权必须交给同党的新当选人时,一些未能预见的状况也开始出现。由于是同党继续执政,现任各级官员获得留任的机会,当然比换党执政增加许多。但正因有此期待,官员们利用交接期间积极表功或向新当选者输诚的戏码便会推陈出新,让民众看得目不暇给。交接期越长,政府运作的不确定性也将增加,有些甚至可能伤害国家的长远利益。

同党继续执政 在位官员上演输诚戏码

媒体报导,原本个性温和笑脸迎人的行政院长陈建仁,在选后立院的答询表现有「苏贞昌化」的倾向,经常对在野党立委强词夺理怒目相向,不复存在过往学者的风范。有蓝营立委因此质疑,陈是否期待鸿鹄之将至故以强硬态度争取未来执政者的目光?陈虽否认,但如此大幅度的变脸,恐怕也难有其他合理的解释。

此外,金门撞船事件虽然人命关天,但过往案例民间红会或地方层级皆可处理,海委会却忙不迭地在第一时间介入,让争议直接升高到主权层级,甚至引起美国的关切,这难道不是管碧玲主委运作露脸?其他再如选后的赴陆旅游禁团令、内政部长与基隆市长的口角春风、民进党内对特并部会的批判等,在在都显示,同党间的政权交接,似乎让在位者有更多的焦虑。

面对这个前所未有的政治生态,立法院似乎不能再等闲视之,而必须思考透过修法,或甚至修宪,让新旧任总统的交接期得以缩短。但修法旷日废时,在此之前新当选的总统也应调整心态,不能坚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反而必须对交接期间的政策走向与官员行为积极表达个人看法,借以压制官员误判的可能。否则,政策的生米一但煮成熟饭,就职后要想扭转便得付出可观的成本。

※以上言论不代表梅花媒体集团立场※

梅花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