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科技合作協定悄悄延長 美媒揭雙方討論細節:突顯競爭加劇

美中两国是最大的科研伙伴和竞争对手。示意图,路透社

华尔街日报报导,「美中科技合作协定」在今年2月底到期后,两国悄悄续签6个月,并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更深入的讨论,突显美中竞争日益加剧,而两国是最大的科研伙伴和竞争对手,反映关系复杂。

「美中科技合作协定」(U.S.-China Science andTechnology Agreement)是1979年两国正式建交后签署的第一份协定。

当时中国在科学领域处于落后状态,美国将该协定视为影响中国行为和发展轨迹的一个途径。如今美中同时是对方最大的科研伙伴和最大的竞争对手,两国在量子计算、生物技术和奈米科学等领域争夺国际领导地位。

报导指出,过去几十年,越来越多美国机构对与中国合作越来越警惕,「美中科技合作协定」上一次全面续签是在2018年,续签了5年,当时川普政府对协定文本进行了修改,以体现美方对中国在智慧财产权方面做法的担忧。

据报导,去年8月美国决定重新谈判新条款,但知情人士说,讨论直到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去年11月举行旧金山峰会后才正式开始,并因耶诞和春节假期而受到了干扰。

由于当时美中紧张局势急剧恶化,双方最终只勉强续签6个月。

报导说,协定到今年2月底又到期,美中关系的基调有所改善,但只在协定到期后9天内续签6个月,突显两国竞争日益加剧。

无论是美国或中国,都没有公开证实该协议延长。与此同时,两国正继续围绕该协定磋商。

了解两国讨论情况的人士表示,中国希望科学合作总体保持开放,而美国则希望限制合作领域。美国还寻求增加一个「良好意图条款」,规定联合研究仅用于和平目的而非军事用途。

总部设在华盛顿的中美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China-America Studies)研究员西蒙(Denis Simon)与谈判双方的官员都有对话。他说,美国在本轮谈判中的一个关键要求,是保障美国研究人员的人身安全,并保护他们不被任意拘留。

报导指出,美中在争夺全球技术和军事优势的同时,也在努力制定新的接触和竞争标准。两国悄悄续签该协定和需要更长时间进行更深入的讨论,突显双方关系多么复杂。

维拉诺瓦大学(Villanova University)政治学助理教授塞利格松(Deborah Seligsohn)表示,美中双方必须弄清楚如何在既是共事者、又是竞争者的情况下展开运作和接触。

报导指出,「美中科技合作协定」的支持者和批评者都认为,该协定没有跟上两国关系变化,和两国各自的战略优先事项。

批评者表示,在人工智慧(AI)和量子计算等领域,需要更明确区分军用和民用。在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等清洁技术领域,两国的贸易紧张关系也日益加剧。

尽管美国对科学和技术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有利于创新,但批评者认为,这也令美国未能制定合作的战略方针,阻止中国在关键领域获得至关重要的能力。而中国已更有意识地从事优先领域的研究。

2023年中国修订了反间谍法,加强对海量数据的控制,并重新划定了合法资讯收集的范围。中国政府后来澄清说,该法并不针对学术研究。

另一方面,美国要求进一步明确数据的获取、所有权和共享。美国可被公开使用的数据量远多于中国,中国往往只允许特定项目使用特定数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