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美对华政策首要目标应是避免冲突
参考消息网10月21日报道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网站10月7日刊登题为《最终目标应该是避免冲突》的文章,作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黄亚生。全文摘编如下:
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被称为“有管控的竞争”。作为一个概念,有管控的竞争允许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在必要时强硬,在有需要时合作。这一概念并未假设中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认为中国仍可能对激励、惩罚行为和对抗姿态相互叠加的局面作出反应。
美国需要对中国的地缘政治意图和行动保持警惕、清醒和关注,但将中国和苏联进行不严谨且具有选择性的类比具有误导性。
尽管一些分析人士肯定地断言,苏联解体是因为里根政府的对抗政策,但这种观点把历史过度简化了。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和巨大的军事开支确实使苏联经济紧张,然而,苏联解体是由许多其他复杂情况造成的。
世界上有很多反例。尽管受到西方多年的制裁和孤立,朝鲜和古巴并没有崩溃。历史不会重演,甚至没有规律可言。采用旨在破坏中国稳定或以其他方式煽动内部变革的“胜利愿景”,不太可能实现其宣称的目标。
总的来说,拜登政府阐述对华政策时在合作与对抗之间取得了适当平衡。人们可以对在这一艰难且微妙的平衡行动中政府应该支持什么吹毛求疵,但美国未来应该继续采取这样的总体方针。美国对华政策的首要目标应该是避免冲突,这一目标有时需要采取对抗的立场,有时则需要积极的外交和合作。
“有管控的竞争”这一概念不仅是一种谨慎的方针,它植根于界定中美关系性质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在冷战时期是完全不存在的。例如,与中国的合作对于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即使在贸易战和去风险背景下,中国仍是美国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伙伴。两国科学家在重要且有意义的基础研究项目上相互合作,这些项目不仅有利于两国,也有利于全人类。正如卡特中心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农业是一个卓有成效的研究领域。
仅仅具有惩罚性的政策可能会对美国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与中国的贸易战就是一个例子。它损害了中国经济,但也对美国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并不是说要回到从地缘政治来说十分幼稚的那种不受约束的全球化时代,而是认为经济相互依存带来了一些特殊挑战,这些挑战是冷战时期美国政府不必考虑的。对中国的“胜利”并不能保证是美国的明确胜利,而试图取得这一胜利的代价可能比与苏联解体有关的代价要高昂得多。
政策光谱的两端——一方面是不受约束的合作和全球化,另一方面是与中国彻底脱钩——是容易的选择,但负责任的政策路线要认识到两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复杂现实,要在努力保持这种相互依存所带来好处的同时降低风险。这很难,也不会成为好的口号,但这是唯一负责任的政策路线。
在资本投资领域,美国可以借鉴中国管理自身全球化进程的经验。美国应该充分利用中国资本流入带来的好处,同时缓和不利影响。
我们要认识到,今天的中国不是冷战时期的苏联。作为一个经济体,中国与全球紧密联系的方式是苏联从未有过的,并且它仍然是一个对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非常重要的关键经济体。金融资源流动、人力资本交流和研究合作对两国都有利。
在从冷战中吸取经验教训时,美国应该确保自己吸取的是正确的经验教训。(编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