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种族分类」政策 避免冲突还是增加矛盾?

新加坡一项民调指出,「种族分类政策仍有一定的用处,不过,也有越来越多族群感到自己被忽视。(图/路透社

国际中心综合报导

新加坡一项民调指出,「种族分类」政策CMIO仍有一定的用处,各个民族能够增加归属感社会也可以照顾不同民族的需要。不过,也有越来越多族群感到自己被忽视,甚至遭到排斥,凸显出这项政策需要进步的方向。CMIO中的「C」代表华人(Chinese)、「M」是马来人(Malay)、「I」是印度人(Indian),「O」则是其他民族(Other),例如欧亚人(Eurasian)。其中,华人占了新加坡整体人口超过70%。

CMIO种族分类政策最早在1824年出现,自新加坡建国后一直沿用至今。这项政策意在满足各民族需要,避免互相冲突、达到社会共融。举例来说,一个地区房屋会有民族配额,若该区华人太多,政府会禁止华人再购买房子,把位置留下给其他族裔

▼ CMIO中的「C」代表华人(Chinese)、「M」是马来人(Malay)、「I」是印度人(Indian),「O」则是其他民族(Other),例如欧亚人(Eurasian)。(图/路透社)

这项民调是由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与亚洲新闻台(Channel NewsAsia)共同进行。研究员马修斯(Mathew Mathews)表示,「就算是千禧世代的年轻人,也很在意塑造自己身分的重要指标,他们认为那很重要。」马修斯表示,新加坡需要能够「确保所有族裔都能认为自己不需要放弃自身文化语言,和重视的事物」的政策。

近年「第四民族」,也就是来自欧亚等地的人士越来越多,过去部分的政策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且被分类成「其他」也引起一些人士的不满。此外,例如菲律宾人韩国人等不在这四大民族中的人也逐渐感到不被新加坡社会包容。根据《海峡时报》报导,一项民调指出,新加坡人更愿意接纳属于四大民族的人士、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新加坡人」。此外,3/4的受调者表示,自己愿意接受日裔韩裔人士为新加坡人,但只有3/5的受调者愿意接纳阿拉伯裔或非裔人士为本国人。

▼ 近年「第四民族」的人越来越多,过去部分的政策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被分类成「其他」也引起一些人士的不满。(图/路透社)

新加坡每年约给予1万5000至2万5000人公民身分,2015年更有2万815人获得新加坡公民身分。随着越来越多跨种族婚姻,新加坡的族群多样性也跟着成长。 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副教授Elaine Ho认为,该是废除CMIO的时候了,「我怀疑它是否为管理族裔和交错族群身分的好方法。」

▼ 随着越来越多跨种族婚姻,新加坡的族群多样性也跟着成长。(图/路透社)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路透社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路透社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