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減量促分級醫療 李伯璋批:檢驗檢查未收費 只做半套
健保署前署长、台北医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讲座教授李伯璋谈健保署将推的门诊减量制度 。本报资料照片
健保署预计年底重新启动门诊减量,透过分区共管会议,要求门诊比率较高的医院降低门诊量,希望落实分级医疗。台北医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讲座教授李伯璋指出,不少民众仍习惯到医学中心急诊就医,单靠减量效果有限,部分负担应该要确实实施才可以达到效果,其中检验检查的收费必须纳入,否则根本不算是分级医疗。
立法院日前通过主决议,要在明年中前保障健保点值0.95元,健保分区共管机制,减少医院不当门诊,避免点值稀释视为指标之一。然而,近年数据却观察到轻症在医学中心的门诊比率逐年上升,显示分级医疗失灵。
李伯璋说,大医院门诊减量,落实分级医疗的目的就是为控制健保点数,一样的医疗处置在医学中心申报点数会比较高,因此医学中心应该着重发展急、重、难、罕症,但是民众就医习惯没有改变,病人开心到哪边看诊并无法抑制,会造成点值失控。
去年部分负担新制上路,门诊药品(包含慢性病处方笺)、急诊收费方式调整,希望引导民众就医分流。原本上路时一度有思考,检验检查的部分负担也要收取费用,但是考量涉及退费、慢性病患者长期都需要固定检查等,因此检验检查部分负担暂缓上路。上路已一年多,民团批评,对分级医疗无效,以价制量也没发生效果。
李伯璋强调,使用者付费的部分负担应完全落实,现在健保署施行的部分负担并不包含检验检查,民众把医学中心当作健康检查的状况仍无法完全改善。现在只有政策大内宣,根本没有办法解决分级医疗落实的问题,与其说部分负担新制没有发挥分级医疗效果,不如说现在的部分负担新制根本不能算有做。
健保署估计的有5%民众有拿到医师开立的检验检查单据,最后却没有去执行,因此正式推行上路的话,会有检验检查收费后没执行的退费必须处理。
李伯璋质疑「逻辑不合理」,若是检验检查需要收费,医师需要应该更详尽跟民众说明为何需要手术及费用,民众先付费形同订金的概念,对于医病决策会更小心,也更不容易缺席检查,因此最后没有来做检查的比例会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