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增长遇阻,高飞能否解此题?
蒙牛(2319.HK)新任总裁高飞交出任内首份半年报,收入、权益股东应占利润均有所下滑。
近日蒙牛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高飞坦言,“上半年各个品类表现均不及预期。”从财报数据来看,蒙牛四大业务线液态奶、冰淇淋、奶粉、奶酪在上半年收入均有下降。
蒙牛的表现并非孤例,多家乳企上半年脚步放缓。当前,乳制品行业正处于调整期,市场面临供给过剩的问题,同时消费潜力尚待激发。为应对这一现状,乳制品行业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策略以穿越行业周期。
高飞指出,“新阶段之下,我也对蒙牛各个业务负责人经常讲,各个业务都要回归到‘创造有利润的收入’、‘有现金流的利润’上来,既要实现稳健的经营,同时要提质增效,还要保持高质量的发展。”
不轻松的上半年
“2024年上半年,原奶供给过剩,需求不及预期,需供矛盾凸显,乳制品行业整体呈现短期下滑。”蒙牛在财报中如此形容当前乳制品市场环境。
近日,蒙牛披露上半年经营情况,收入为446.705亿元,同比下降12.6 %;由于收入下降,毛利下降至179.847亿元,因原奶价格下降,毛利率较去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至40.3%。
受原奶周期供过于求,原料粉库存减值以及应占联营公司损益由盈转亏,导致蒙牛权益股东应占利润同比减少19.0%至24.458亿元。每股基本盈利为0.623元,同比减少18.6%。
“在今天的这个大环境下,总体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不及预期。看到渠道储货积极性也不及疫情前和疫情中,因而上半年蒙牛控制了发货节奏,保持了终端合理库存,对销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高飞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叠加了原奶供应过剩、行业需供矛盾比较凸显,导致了行业终端折扣力度也在加大,也给实际价格带来一定折损。但从经营和管理角度来讲,蒙牛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升。”
蒙牛拥有四大业务线,分别为液态奶、冰淇淋、奶粉、奶酪,各业务收入在今年上半年均有所下降。
数据显示,液态奶收入为362.615亿元,上年同期为416.402亿元,减少超50亿元;冰淇淋收入从上年43.087亿元下降至33.714亿元;奶粉收入为16.353亿元,与上年相比微弱下滑,实现扭亏为盈;奶酪收入为21.143亿元,同比下降1亿元左右。
“上半年各个品类均表现不及预期,主要是之前长期增长比较好的品类受到消费疲软和需供矛盾、渠道变化等原因的影响,比如常温的白奶和国内冰淇淋的业务,蒙牛保持合理的发货,因而销量有所下降,价格相对稳定。低温和鲜奶品类仍然是保持跑赢行业的增长,利润率也在持续提升,其中每日鲜语逆势实现双位数的增长。”高飞指出。
高飞表示,“奶粉由于雅士利私有化做了一些产品和品牌的精简,所以体现在报表端的收入仍有下降,但是利润端实现了盈利,超预期达成了年初设计的减亏目标。奶酪是奶产业链当中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未来要继续做大做强奶酪,包括黄油和稀奶油,真正形成消费者和B端不同场景下的品牌和产品矩阵,打造两油一酪的品牌增长空间,将成为蒙牛未来的一个强劲增长引擎。”
对于蒙牛接下来的战略,中华网财经了解到,高飞在蒙牛内部提出“一体两翼”战略。首先主体业务(一体)要做强做优,另外就是创新业务(两翼之一)要“持续创新扩优势”,推动专业营养和专业原料业务的不断突破,建立好护城河。在国际化业务(两翼之一)上,未来东南亚将作为一个桥头堡,做好国际化市场开拓。
蒙牛业绩发布后,交银国际下调对蒙牛业绩的预期,并下调目标价至16.04港元,原为 21.5港元。考虑到蒙牛的高端产品及优势单品仍持续实现份额扩张,并且管理层宣布目标未来两年持续提升派息率至50%,仍看好蒙牛的长期表现。
东吴证券研报指出,蒙牛2024年上半年业绩符合预期,但考虑到收入疲软、喷粉减值和牧业联营等因素或持续拖累盈利,下调2024至2026年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预期。随着渠道调整完成、双节旺季到来,蒙牛业绩有望边际改善。
周期难题
蒙牛上半年的表现并非孤例,从多家乳企上市公司半年报来看,下降是今年上半年的主导态势。
如国内乳业双雄的另一家伊利,今年上半年营收下降,净利润虽有增长,但是扣非净利润同比减少12.81%。尤其是在二季度,营收同比双位数下滑,净利润减少超40%。
在业务上,伊利上半年液体乳、冷饮业务有所下滑,但奶粉及奶制品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31%。
仅在液态奶这一业务上,蒙牛、伊利收入合计减少百亿元左右。两家龙头企业业绩同时出现变动,原因几何?
从这两家企业管理层的分析来看,业绩变动是在环境影响的同时,主动调整所致。
对于环境因素,伊利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今年以来,乳制品行业的销量增速有所放缓。一方面,由于疫情期间居民对健康关注度持续提升,培养了饮奶习惯,这期间白奶实现较快增长;而疫情后,在高基数的影响下,白奶增速有些回落。另一方面,疫情后,宏观经济的弱复苏带来了消费力的短期下降,各个消费品品类都受到了一定影响。
下游需求疲软,叠加近年新建牧场的产能释放,原料奶供应量增加,导致原料奶持续供大于需,奶价、牛价均进入近年历史低点,上游企业业绩承压。如现代牧业、优然牧业均出现亏损。
尽管对于乳制品生产企业来说,原奶价格下降,产品成本可以降低,但是这也促使了终端价格战,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不仅如此,虽然目前上游在通过多种方式减少原奶产量,但是原奶量仍然过剩,下游企业在协同上游解决时,压力不小。
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在今年7月时表示,“我国乳品消费市场疲弱,原料奶供应过剩,企业喷粉库存压力大。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企业效益下滑或亏损严重。”
蒙牛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经营业务所产生的现金净流入为19.19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44.4%,主要由于净利润下降及原料粉库存增加所致。
“过去在奶协年会上讲过需供矛盾凸显、品类多元化不足、产业链韧性较小等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主观因素,也导致了今天中国奶业在历次大环境的波动当中总是处于被动应对不力的局面。但是乳制品的刚需仍然没有改变,从长期来讲仍然具有韧性。”高飞指出。
在高飞看来,渠道重塑、线上线下融合、新消费场景、To B渠道的涌现,也在给整个奶业注入新活力。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日益增长的需求,乳制品肯定会从喝奶向吃奶,从基础营养向大健康,从简单的粗加工到精加工,产业结构再升级。
伊利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指出,乳制品行业仍会实现稳定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健康观念的不断强化、升级,以及乳制品技术发展带来的行业机会。疫情后牛奶自饮人群有所增加,尤其是三四线饮奶习惯在持续培养。随着银发经济的持续发展,消费者对于功能性产品越来越关注,奶酪深加工业务也日趋成熟,成人营养品和奶酪业务也都会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在2B领域,乳品深加工技术也会带来新的增长点,通过测算发现,将原料奶进行深加工,其价值至少是粗加工成普通奶制品的两倍,甚至更多。
本文源自:中华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