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家庭老化」 父母與孩子該如何獲取平衡?
「变老」,不只是个人生命的自然历程,更是家庭所有成员共同经验的过程,面对家中高龄长辈,中年儿女该如何突破下半场人生的考验?身为社会工作师,也是咨商心理师的蔡惠芳,带领大家走进家庭,以全方位视角正向迎接生命中的衰、老、病、死。
熟年志2020年1月号(NO.94)。 图/熟年志提供
2018年台湾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超过14%,正式迈入高龄社会,专家推估2026年后台湾将迈入「超高龄社会(super-aged society,高龄人口比例超过20%)」,且因少子化现象,未来能共同分担照顾压力的对象亦将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家有高龄父母的中年子女该如何照顾父母呢?
而面对逐渐上了年纪的事实,年长者又该如何看待变老这件事呢?看待变老前,我们应该先问自己:「我要过什么样的老后生活?」多数熟龄族在即将退休,且意识到身体老化之际,方才开始思考人生下半场的未来蓝图,拥有多年社会工作经验,既是社工师,也是心理咨商师的蔡惠芳则表示,老后生活必须从年轻开始经营,经营的基础则以自主概念为主,此可从健康、经济、生活等面向而论。
老后健康、经济、生活 掌握3点衔接退休
现代的社会大家愈来愈重视健康,举凡饮食、健身,都是在做好健康管理。除此之外,在病痛来袭之前,提早一步思考「生病时,我可以如何安排自己」,适时地敞开心胸,与家人共同讨论,清楚表明自己的期待与想要,医疗自主便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当我们生病到一个重症的阶段时,可以依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医疗的介入程度,也可以避免家人在医疗现场的天人交战。目前政策推动的《病人自主权利法》便是可用来协助民众提升医疗自主的概念。
至于经济自主,是影响生活品质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蔡惠芳建议,中年世代的理财观念不要只放眼投资,也应该有避险观念,随着现今医疗环境与资源,花费愈趋高涨,保险便是简单避险的投资。检视生活可能的风险与所需照护,譬如家庭支持系统薄弱者,可依自我经济能力规划与照顾人力相关之险种,与其期待养儿防老,不如主动提早预备,才是对自己负责的正确态度。
生活自主主要建构在健康、经济之下,银发之后的生活多数建立在中年时的观念与兴趣,蔡惠芳说:「一旦退休后才开始,常常会落入突然失去社会关系的连结,进入另一种失落与忧郁。提前安排、规划未来生活方向与模式很重要,不论是投入志工、学习新兴趣等,皆可在退休前先行了解、接触,而后方能顺利衔接退休生活。」
从容面对父母衰老 子女要能敏感性预备
当父母慢慢迈向衰老时,照顾课题随时说来就来,此时考验的便是子女对老的敏感度与正确认知。除了身体疾病,多数长者更常见的是生理功能的退化,蔡惠芳举例,对长辈而言,取得资讯的能力已渐不活络,对文字理解与讯息接触的周全性亦可能不比以前灵光,所以容易出现记性差、反应慢等现象,此时,身为子女或陪伴者能做的就是不断地从事件的细节提醒长辈。而关节退化、牙口不好,也都是绝大多数长者易有的状况,子女可以从平日的外出与用餐中观察,倘若父母大晴天拄着雨伞、食量减少时,主动简单的问候,适时给予协助、调整,甚至敏感地听出父母话语里的弦外之音。从生活小细节觉察长辈的需要,建构世代沟通、保持较紧密的互动关系,便能避免双方因不理解而摩擦,甚至忽略了父母其实正在变老的讯息。
至于察觉父母变老了,能怎么做?蔡惠芳认为,应实际开始去了解。随着时间流逝,衰老伴随而来多半是疾病,多数家庭往往在没有任何知识基础概念下承接了照护之责,冲突与压力以致生活失衡,因此主动性是一个态度、能力、也是行动力,如果事情发生后才等着别人给答案,那么将永远坐困愁城。在还来得及准备前,透过坊间讲座、网络资讯、书籍等开始建立对长期照护、照顾技巧、福利资源等相关概念,一旦有了基本知识,至少事情发生的当下可以以较从容的态度面对,在整个照护过程也能更加周全与妥善。
当父母慢慢迈向衰老时,照顾课题随时说来就来,此时考验的便是子女对老的敏感度与正确认知。 图/熟年志提供
喘息细水长流 照顾者自我照顾
照顾是一条漫漫长路,在医疗的工作场域里,蔡惠芳常看见身为照顾者的儿女,必须牺牲自己的生活与工作,日夜照顾父母。身心俱疲下,久病床前的悲歌比比皆是。她特别指出,照护者也需要自我照顾,此包含生理与心理2层面。诸多照护技巧得靠双手,消耗照顾者大量体力,随着科技发达,善用各式辅具能帮助照顾更省力,同时避免长期照护的工作伤害;另外,随着付出、陪伴和失落,照顾与被照顾的互动间无时不交杂着各式复杂微妙的情绪纠结。所以,固定的喘息有其必要,台湾目前可透过机构临托、居家照服等方式协助喘息照顾,帮助照顾者暂时脱离角色、宣泄压力情绪。
蔡惠芳补充道,唯有照顾者好,才能够好好照顾病人,在身心状态平衡下,照顾者能更注意到病者细微的异样,在小状况时快速察觉,防范更大的冲突,或是身体更大的变化。
此外,多参加家属支持团体与讲座,是照顾者帮自己「增能」的一个最佳方法。透过团体心情分享,可以吐露没办法跟病人达到一致默契的心声,让原本的压力变成一种「原来你跟我一样」的默契,这样的默契是照顾者彼此支撑的力量;而相关疾病概念的座谈,足以让照顾者更清楚了解整个疾病的脉络与阶段性历程,帮助照顾者更知道如何因应疾病。其实,照顾者是需要培养与被照顾的,从知识概念到照顾自己的身心与观念,放下「非我不可」的执念,让彼此的照护生活都能喘一口气。
针对步入高龄准备,从个人出发,如自我成长、自我疗愈、自我善终等面向讨论的资讯很多;但蔡惠芳指出,台湾社会在面临许多医疗决策时,其实是以家为单位,老后照顾势必回归家庭。于是,她将自身在医疗场域里的所见所闻所感,以专业态度、不同视角撰写《当父母老后……儿女面临高龄长辈老、衰、病、死的情绪困顿出口》一书,不偏颇地呈现照顾经验,包括儿女家属的委屈、父母长辈的体贴,透过家庭看见生命的整体面向,她分享道︰「生命历程不是只有个人,而是整个家庭一起面对。家是有生命的,世代交替其实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蔡惠芳认为,老,不是一个人的事,走向善终也不再只是个人的价值观念,是家人共同的陪伴与承担。当我们出生开始,其实便已进入了生命历程的循环当中,既然脱离不开家庭,那么,就必须时刻对家保有敏锐的互动、讨论与看见,过程中必定会产生很多的情绪、决定、附和,甚至是失落与哀伤,即使走到最后筋疲力尽,也不要失去对家的信心。因为家庭就是一股力量,重大事件过后,生命的韧性会再度开展出另外一段新的旅程。「平安就是福」这句老套的平常说词,却是当父母老后,子女心中最想望,也是人生最难得的好生活。
更多精采内容,请见《熟年志2020年1月号(NO.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