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建议加快“蓝色粮仓”建设,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报道讯(张洪祯 陈芷彤 报道 通讯员 李佳航)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近年来,我国将海洋作为支撑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发展空间,在海水养殖、远洋捕捞等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建设好“蓝色粮仓”、实现“藏粮于海”仍存在一些挑战。

民进中央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凸显,沿海近岸生态承载压力较大。二是海洋渔业创新活力不足,深海海水养殖缺乏科技支撑。三是我国海洋灾害较为频繁,综合应灾防灾能力相对薄弱。

为此,民进中央建议:

一是优化产业链条,降低海洋生态压力。坚持生产和生态相协调,持续优化由岸向外的立体海洋空间资源规划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渔业全产业链,加强陆海统筹,做深做精养殖、捕捞、加工、冷链物流、进出口贸易产业链,协同培育休闲渔业、观光、科教、海洋生物医药等关联业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产业融合互补共赢与全产业链发展则是提质增效的关键。过去的一年已见证了深圳市“渔粤向未来”国际渔业博览会开展、日照市以“千箱工程”的全产业链思维唱响海洋牧歌等打造海洋渔业全产业链的有益实践,只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秉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优化产业链条,海洋渔业将会进一步释放潜力迸发更强活力。

将“蓝色粮仓”建设纳入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范畴,加快近岸传统渔排升级改造,拓展深远海养殖、海洋牧场等离岸空间,提高我国海产品综合保障能力,并降低近岸生态压力。规划近海生态保护区,实施禁渔、禁养等管控措施,并通过投放人工鱼礁、移植海藻场、增殖放流等方式,加强近海生态生物资源养护。支持海洋碳汇基础研究,探索完善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自双碳战略提出以来,我国主要聚焦于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和运用,然而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碳吸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指出光合作用捕获的碳中,有55%是由海洋生物捕获,而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广阔海洋正是潜力巨大的碳汇终端。因此规划近海生态保护区既是优化海洋生态的有益做法,更是推动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重要措施。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促进产业创新升级。强化装备技术研发,组建海洋装备技术创新联盟,锚定抗风浪、智能化方向,开展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设立离岸养殖技术专项,加强育种、饲料、养成品保鲜加工等产业关键节点技术攻关,推广绿色低碳海水养殖模式,促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水质、饲料投放、增殖放流、环境因素等实时监控,加强全生命周期质量溯源管理,保障食用水产品安全。

当前全球处于科技和产业深刻变革期,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成为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劲动力。要打造“蓝色粮仓”必然需要过硬的科技,科技精准分析有助于海洋渔业科学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海产品质量,收获更多消费者的青睐,拉动海洋渔业消费。

三是健全体制机制,提升产业抗灾能力。加强海洋灾害机理和早期预警研究,健全立体化监测体系,夯实海洋水文基础,不断提高预警精度。强化防灾应急体系建设,完善海岸带、沿海地区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健全风险预警、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体制机制,提升涉海险情协同治理水平。健全海洋巨灾保险制度,将“蓝色粮仓”保险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补贴范围,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风险分摊机制。

四是稳固要素保障,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深化海域使用管理改革,加强用海要素保障,让“蓝色粮仓”从业者“有恒产,有恒心”。支持蓝色金融创新,提升供应链金融支持能力,开发海域使用权抵押贷等信贷产品,强化金融要素保障,解决好深远海养殖、产业化养殖初期和扩大养殖规模的资金难题。

有规矩才成方圆,“蓝色粮仓”建设应紧跟《“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创新体制机制,坚持系统观念,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提供资金支持,优化海洋防灾设施。由此在破坏力极强且范围更广的海洋灾害到来时,产业能以更科学的策略有组织地应对,降低损失,保障粮仓稳定供应。同时,发展海洋渔业需要汇聚合力,政府提供制度保障,商业银行助力蓝色金融,有多方支持才有从业者坚持!

民以食为天。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探索至“藏粮于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道路将越走越宽。我们不破坏天然的生态环境,不辜负珍贵的自然资源,推动“蓝色粮仓”建设,保万民富足,与海洋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