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点》郝敏:美国进一步遭「科技遏中」反噬

名家观点》郝敏:美国进一步遭「科技遏中」反噬。(视觉中国)

大陆国际关系学院智慧财产权与科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郝敏6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美国太空总署(NASA)署长尼尔森日前再次发表涉中负面言论,宣称中美「正处于一场太空竞赛」,不要让中国「打着科学研究的幌子」抵达月球等。这种对中国外空事业的构陷污蔑浸透着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背后有着复杂心态和成因,并将继续对中美科技竞合产生严重影响。

郝敏称,第一,中国太空科技自立自强使美国产生酸葡萄心理。

以太空站为例,20世纪90年代,美国、俄罗斯等16个国家参与筹建国际太空站,当时中国也曾申请加入但被拒之门外。随后便走上艰难的自主设计建造之路。2022年中国航太圆满完成问天、梦天实验舱和神舟系列载人太空船、天舟系列货运太空船等一系列发射任务,中国太空站主体建造全面完成,预期在轨时长10年至15年,并在同等重量下实现了比国际太空站更大的空间。由于美国主导的国际太空站明年面临退役,中国太空站「天宫」未来将成为全球唯一的在轨太空站,也是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

不同于对参与国之外各国均不开放的国际太空站,「天宫」太空站是历史上首个对所有国家开放的太空站。事实上,申请参与「天宫」科学实验的国家中也包括美国。第一批共有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专案成功入选。开放中国太空站表明中国发展载人航太技术的目标在于和平利用太空,这种做法也得到包括联合国外空司司长在内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赏。

郝敏表示,第二,对中科技竞争的僵化思维和刻板印象使美国遭受反噬。

过去几十年间,美国航空航太领域几乎所有技术都被列入对中出口管制范围。美国国会1999年的《考克斯报告》,污蔑中国与美国开展卫星合作是为窃取相关核心技术,并称不再和中国在此领域进行任何官方合作。但美国航空航太工业协会的报告显示,出口管制带来反噬,导致美国相关领域的销售和市场占比大幅受损。2000年美国卫星和卫星零组件出口降至2.466亿美元,较1998年下跌近10亿美元。美国在全球卫星市场的占比也从1995年的73%大幅降至2005年的25%,被欧洲国家迅速取代。

而中国航空航太轻质材料及制备技术的专利申请量近20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截至2022年1月以1368件高居第一位,美国为1113件。

郝敏指出,第三,美国国内所谓的「政治正确」持续打压对中科技合作。

美国第118届国会会期1月3日开始,想成为众议长但未过关的共和党议员麦卡锡之前就已宣布众议院将成立「中国事务专责委员会」,聚焦「应对中国挑战」。回顾2022年,尽管美国政坛因为党争极化而经常出现严重分歧,但对抗中国似乎成了国会两党共同的「政治正确」。自2021年上届国会开始,参众两院共有超过400项与抗衡中国有关的法案,其中至少120项获得两党支持。获得通过的《晶片与科学法》《国家关键能力防御法》重点均在强化美国科技实力以对抗中国「威胁」,绞杀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减缓技术升级与军事能力。不久前刚获总统拜登签署的《2023财年国防授权法》也提到要提升美国实力与中国在全球领域抗衡。

郝敏强调,第四,美国科学界「科技进步非深化国际合作不可」等理性声音不容忽视。

2021年,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梅什卡蒂表示,即使在冷战最激烈时期,美国国家科学院也保持着和苏联的多项科学合作,「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和中国之间不能合作」。这种清醒表态既代表着美国科学家不愿被政治裹挟,也是未来中美科研开放与合作的希望所在。

美司法部持续三年的「中国行动计划」导致大量高科技人才流失殷鉴不远,美方种种与现实和时代潮流相悖的假想上脑和污蔑攻讦,只会自毁形象和创新能力,最终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