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点-拿什么留住年轻人

近年,台湾社会对于青年朋友颇多批判之词,论点集中于:高教学生人数爆炸、大学毕业生素质不佳,并作成结论:目前全国157所大学,即使大砍至100家以内也无可厚非。另外一类批判则是夸大就业起薪22K的说法,无限上纲。如果中小企业真的想以22K招人,恐怕只有相当有限的大学毕业生会去面试;而上市上柜公司更不敢以月薪22K起聘大学毕业生,来挑战人力市场。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应可超过30K,甚至到35K的实际行情。

今天年轻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是找不到高薪工作、买不起房子、结不起婚、养不起孩子,也看不到未来的前景。这些困扰及挑战,是不是因为台湾年轻人做错了什么事,或是违反哪些法律规定,使得社会国家一定要处罚年轻人?

社会上许多既得利益者,用极为负面的「草莓族」来形容年轻人,暗示年轻人不努力、自做自受。而那些批评青年人的人,似乎自己都没有任何责任一样。大学课堂上,不少教授都被学生问过,现在大学生是否品质上不如4、5年级的上一代?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今天的台湾青年,在接触新知识、新科技、新讯息上,都远远超过上一代。

回想60、70年代,当时的政府集中一切力量,动员各种资源支持主要大学,全力补助经费,扩充设备和教学资源,而且也没有切断或是阻绝青年留学的管道,那样的做法和气度使台湾的出国菁英感念于心,终于在80年代后期纷纷回台参与高科技产业,尤其是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台湾高度繁荣的黄金时代。这个过去的事实说明了,人才培育的过程是艰苦的,政府要创造吸引年轻人愿意投入,为国家社会贡献己力的机会。

然而,现在台湾的学生竟想去港澳以及中国大陆就学、就业。其中可能影响台湾人才培育最为严重的是,台湾高中生只要学测总分达到「均标」,即可直接申请大陆地区的大学。更不用说,面对前途看好、薪水比较高、发展创业机会比较好的大陆工作市场,父母、师长应该劝阻台湾青年前往吗?

面对北京的政策,台湾政治人物实在不应负面看待,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改革国内的高教体系,以更开放的心态提升公私立大学的品质。高教体系所面对的挑战并不是只有中国大陆,如果不加倍努力,提升竞争力,再多的保护措施都挽回不了出走的年轻人。(作者为台北市立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