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C中报扫描|拜耳制药业务收入近90亿欧元,“降本增效”加速转型破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实习生李嘉宇 上海报道
2023年财报显示,拜耳的处方药一直面临着严重的困境。2024上半年,拜耳能否改变过去一年的颓势?这一话题备受业内人士关注。
根据8月6日拜耳发布的2024上半年财报数据,期内拜耳实现总营收249.09亿欧元,同比增长1%,净利润11.23亿欧元。第二季度随着公司进行全面的战略和结构改革,销售额略有上升,达111.44亿欧元,同比增长3.1%。
梳理2024年拜耳的财报可以发现,上半年拜耳制药业务收入89.63亿欧元,同比增长4.2%。其中,口服抗凝剂Xarelto虽然仍是拜耳2024上半年最畅销的药物,销售额达18.30亿欧元,但受专利到期影响,同比下降4.8%。诺倍戈®以及可申达®则获得了较为亮眼的表现。
拜耳首席执行官比尔•安德森指出,处方药事业部的新产品诺倍戈®与可申达®持续保持增长势头,健康消费品事业部也恢复增长。公司计划在明年初推出两款新药:elinzanetant,一种非激素治疗更年期潮热症状的解决方案,以及acoramidis,拜耳获得欧洲独家商业化权益的心血管药物。"我们的处方药管线是我们创造价值的最大杠杆之一。"
拜耳制药真的逆转颓势了吗?
“DSO”计划保增长
拜耳上半年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处方药业务。
具体来看,处方药业务部的眼科药物艾力雅®销售额持续增长,经汇率与资产组合调整后增长了7.7%。影像诊断业务同样实现了增长,主要是因为CT高压注射系统产品线和优维显®的销量和价格上涨。长效避孕产品曼月乐®系列在美国和巴西的销量和价格上涨,销售额增长了11.1%。口服抗凝药拜瑞妥®的销售则由于专利到期而下降了10.6%。
另外,在处方药业务部,两款医药产品:前列腺癌药物Nubeqa(诺倍戈®)和慢性肾病治疗药物Kerendia(可申达®)被认为是后续强劲的“明星”产品。上半年,Nubeqa销售额达6.63亿欧元,同比增长78.4%。非甾体选择性盐皮质激素受体(MR)拮抗剂Kerendia(非奈利酮)的销售额达2.0亿欧元,同比增长69.9%。
而在2023年财报中,这两款药物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23年Darolutamide销售额同比增长了86.5%,Kerendia销售额同比增长152.3%。
Nubeqa于2021年首次获批,是一种用于治疗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雄激素受体抑制剂。2024年3月,拜耳声称Nubeqa是美国增长最快的雄激素受体阻滞剂,该药物有望在今年成为重磅药物。当前,拜耳正试图通过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的Ⅲ期试验来扩大达罗他胺的覆盖范围。7月17日,达罗他胺联合雄激素剥夺疗法治疗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的III期ARANOT研究达到主要终点,拜耳计划申请扩大Nubeqa的适应症。
非甾体选择性盐皮质激素受体(MR)拮抗剂Kerendia(非奈利酮)于2021年7月获批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慢性肾病。8月5日,Kerendia治疗心力衰竭的III期FINEARTS-HF研究达到主要终点,有望扩大适应症。
此次这两款药物之所以会取得较大的增长也是由于2024年年初,拜耳公布了“Dynamic Shared Ownership”(DSO)新运营模式计划,该计划旨在减少管理层级、消除官僚主义、精简机构,从而加快决策进程,让拜耳实现更快捷高效的运营管理。在推行DSO全新运营模式的过程中,拜耳方面组建了专注于产品商业化的新团队,并将重点放在了前列腺癌药物Darolutamide和糖尿病肾病药物Kerendia上。
拜耳制药全球商业化负责人罗斯说:“DSO战略的核心,就是继续投资和填补管线缺陷。” 为了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寻找新增长点是各家药企面临的现实性问题,药企仍需要依靠创新药物的研发和市场推广来实现业绩的持续稳定增长。
裁员、调整组织架构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裁员已成为众多跨国药企应对市场波动和推动内部结构重组的普遍策略,如今这一节奏正在加快。
在这场裁员潮中,拜耳的调整尤为引人注目。日前,拜耳制药部门全球商业化负责人罗斯表示,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公司就将基本完成“制药商业团队”的裁员,这比公司整体裁员计划还要早了一年。
在前述DSO运营模式下,2024年3月,拜耳精简了其高管团队,取消制药部门领导团队中的6个席位,高管数量从以前的14个职位减少到现在的8个。制药部门重组后的商业团队,将整合之前手里有产品的销售团队和其他平行的职能团队,统一在全球能力组中,取代每组单产品模式,并设定预期目标。
“我们的重点并不在于人数的多少,而是不遗余力地确保公司的每项工作都以使命为导向。”彼时,安德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采取了“现收现减”的方式,如果公司决定剥离或关闭任何大型业务,未来裁员的数量可能会不确定。到2024年底,拜耳将取消多个管理和协调层级,大约95%的决策将从管理者转移到工作人员的手中。
5月14日,拜耳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宣布在销售额略有下降的情况下裁员1500人,其中大部分是管理职位。截至2024年3月底,拜耳员工已不足98200人,同比下降3.5%。
值得注意的是,拜耳的重组与转型已展现出向全球其他地区扩展的趋势。7月10日,拜耳集团处方药事业部全球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拜耳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周晓兰向员工宣布了一项公司重大运营举措:拜耳中国将变为五大业务板块和六大职能部门。
2024年,制药行业步入了一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期,各大跨国药企正在经历新一轮转型阵痛期,为了应对更多挑战,相应的业务调整也在变得越加频繁,裁员和组织架构调整开始成为常态。如今来看,拜耳正在加速完成这项工作。
MNC加速转型
拜耳并不是上半年唯一进行大裁员的跨国药企。随着医药行业变革的持续深入,无论是跨国药企还是本土企业,都已经在通过人员架构及企业的战略调整来适应新的行业发展态势。2024年以来,MNC全球“裁员潮”正在逐步蔓延,诺华、辉瑞、BMS、武田等皆有裁员行动或相关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这波裁员涉及范围并不局限于商业化、运营等团队,研发人员、中高管理层也在其中。
4月9日,诺华对外表示,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品组合和先进技术平台的价值,计划在未来2~3年内重组其全球研发团队,将团队成员缩减1%~2%。该举措将在瑞士总部削减约440个开发职位,并在美国削减多达240个职位。
5月9日,武田制药在财年业绩报告中提到多款产品遭遇专利悬崖。为了缓解经营压力,武田计划简化员工组织方式,用9亿美元进行重组,并精简其药物管线,明确放弃开发TAK573、TAK981以及CAR-NK疗法TAK007的血液肿瘤适应症。此外,武田还披露,即将关闭圣迭戈研究中心,可能涉及340名员工。
辉瑞也已经宣布多次裁员计划。1月4日,辉瑞宣布其位于纽约Pearl River的疫苗研发基地将裁员285人;1月29日,辉瑞又宣布裁员计划,涉及其旧金山研发中心的52名员工。5月22日,辉瑞在一份公告中宣布将启动一项持续多年的成本削减计划,包括提升运营效率、改善工作结构、增强产品组合等方面。
赛诺菲也在今年也进行了较大规模重组调整。2024年开年以来,为响应“Play to Win”计划,赛诺菲相继放弃了从Denali 、Kymab、Amunix 获得的多个肿瘤学项目,简化研发结构。不仅推出了管线优先级调整和成本削减计划,还释放了分拆消费者保健业务的信号,涉及多次裁员,计划通过该措施从2024年到2025年底节省20亿欧元成本。
当前,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全球生物医药企业融资困难。面对市场挑战,为保证现金流,密集裁员、砍管线、停临床试验正成为常态。基于此,跨国药企通过裁员或精简产品管线等举措,短期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有业内人士指出,环节的提速,有助于拜耳在制药商业化能力方面的提升,但能否实现预期还需要时间的验证。拜耳转型的成功与否,仍将取决于市场接受度、竞争环境以及公司对新运营模式的适应和执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