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妈妈?

经常有妈妈问我类似的问题,看到孩子太黏着自己,就会担心孩子安全感缺失。

孩子黏妈妈,不一定就是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当一个婴儿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陌生的。在我们看来精彩纷呈的世界,或者说视若无睹的事物,在孩子的面前,可能就是令人恐惧的。

这时,如果婴儿的照看人——多数是妈妈,能给予他爱的呵护、稳定的回应、持续的关注,那么,孩子就会对妈妈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建立起对妈妈的安全依恋。

心理学家哈洛曾经做过一组实验:将幼猴关在单独的一个笼子里面,笼子里有两个玩具妈妈,一个是铁丝做的,一个是绒布做的。铁丝妈妈怀抱里有奶瓶,绒布妈妈什么也没有。

幼猴会找哪个妈妈呢?饿了他就会去找铁丝妈妈,吃饱后他会立刻离开铁丝妈妈,依偎在绒布妈妈的身上。除了吃奶,他会一直跟绒布妈妈在一起。这说明乳汁并不是幼猴依恋的因素,而是温暖的怀抱。

哈洛继续做了一个实验:将幼猴放到另一个新的房间,这是个很安全的房间,但是幼猴很紧张,站在原地不敢动。如果将铁丝妈妈放在房间里,丝毫不能缓解幼猴的紧张情绪,他还是不敢走动;将绒布妈妈放在房间里,幼猴的恐惧心理得到缓解,敢试探着在房间里活动。

心理学家通过系列的实验认为:肌肤相亲是孩子与妈妈建立安全依恋的重要因素。

奶粉喂养的孩子不一定会缺乏安全感;孩子喜欢黏着你也不一定是缺乏安全感。只要我们及时关注孩子的需求,对他的需求有回应,经常抱一抱他,孩子喜欢黏着你就与他多粘一会,只有充分满足了他的情感需求,终有一天他会离开你的怀抱。

要想孩子不缺乏安全感,就要与孩子建立安全依恋的关系。怎么建立呢?

一是给用母爱的本能去爱孩子。孩子哭了,就要赶紧去看一看,不要采用哭声免疫法,仔细观察孩子是饿了、尿了,还是哪里不舒服,如果他很正常,也许他只是需要你的怀抱,那么就温柔地抱抱他,不要担心宠坏他,真正的爱是不会宠坏孩子的。

无论是孩子的微笑还是孩子的哭闹,若都能得到及时而温暖的回应,他会感觉感觉到温暖和安定,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就会建立起稳定的情感连接和安全依恋的关系。

火车上

二是如果有条件的话,妈妈最好亲自带孩子到三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孩子在三岁左右,才能形成两个概念:客体稳定性与情感稳定性。

客体即孩子身外的物体。婴儿尚未建立客体稳定性,对他来说,一个东西看见的时候就是存在的,看不见就不存在。比如,孩子藏猫猫,即便用毛巾只盖住了他的头,他也以为自己藏好了。

情感稳定性,即一个人只要确认对方是爱自己的,那么他就不会随便怀疑这一点。比如妈妈去上班,他知道妈妈过一段时间就会回来。

当然,三岁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时间划分,孩子本身有个体差异,再加上环境的影响,有的孩子可能一岁半就可以形成良好的情感稳定性,有的孩子到四五岁才会形成。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只要妈妈给孩子温柔的爱和积极的回应,孩子就不会缺乏安全感,那些我们看起来令我们担心的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