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挨打”和“没被挨打”的孩子,长大后的差距有什么不一样?
“总挨打”和“没被挨打”的孩子,长大后的差距有什么不一样?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黄金棍下出好人,黄金棍下出孝子”,在过去几十年里,所有人都抱着这种想法来教育孩子,认为只有“棍棒教育”才能真正让孩子走上正途,真正教育好孩子。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也在不断进步,人们开始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现在的人不再认可“棍棒教育”的神奇,反而更加倾向于和孩子交心,用耐心去改变孩子的不合理行为。“总挨打”和“没被挨打”的孩子,长大后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点 李玫瑾教授关于对孩子的教育说过:一个人如果在小时候没有被善待过,就别指望他成年后会善待这个社会。“总挨打”和“没被挨打”的孩子,长大后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点 你喜欢打孩子吗?可能有很多性格暴躁的父母都会点头。“当然了,孩子不听话就要打!只要打不死,就往死里打!”他们觉得只有孩子的身体感受到了疼痛,才能够对父母产生敬畏,对父母言听计从。也有的父母认为“棍棒教育”应该被淘汰,长期打孩子会让他们和产生心理阴影。“总挨打”和“没被挨打”的孩子,长大后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点 孩子不听话到底该不该打呢?这也是很多家长都纠结的问题。不打孩子,和孩子冷静沟通,孩子觉得父母说的都是“废话”,将其当做“耳旁风”。打孩子吧,孩子“宁死不屈”,还会和顶嘴说:“我就不听你话!随便你怎么打!”对于”软硬不吃”的孩子,很多家长在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之后,不管对孩子有没有效果,都会选择大家孩子。“总挨打”和“没被挨打”的孩子,长大后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点 绝大多数家长在打完孩子后,看到眼泪汪汪的孩子,又有些后悔,责怪自己打孩子的错误性。其实想知道孩子该不该打,家长可以先了解孩子挨打和不挨打的区别。挨打的孩子和从不挨打的孩子,长大后会有什么区别呢?性格的差异经常被父母打的孩子,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对父母的一些小打小踢都觉得是无关痛痒的“毛毛雨”。这样的孩子,脸皮也”厚“,反正被打习惯了嘛,孩子认为这是父母正常的教育方式。对于父母的鞭打,孩子也不会放在心上,更不会和父母记仇,反而和父母的关系更好。“总挨打”和“没被挨打”的孩子,长大后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点 而从来没有被父母打过的孩子,在家里一直顺风顺水,没有体会到被拒绝的滋味,更没有经历过挫折。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蛮横无理,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当场发泄负面情绪。他们心中没有规矩意识,在社会上很容易吃亏。“总挨打”和“没被挨打”的孩子,长大后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点 心理承受能力的差异小时候经常被父母打的孩子,因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在此过程中还会被父母责骂,对各种难听的话也已经“麻木”。这样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强,遇到困难时也敢于面对,然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愈挫愈勇。而没有被父母打过的孩子,一直在父母创造的“温室”中长大,没有经历过各种困难挫败。孩子今后遇到生活和工作中困难,没有独自面对的勇气和经验,都会选择逃避,很难有太大的进步空间。“总挨打”和“没被挨打”的孩子,长大后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点 父母怎样才能克制住打孩子的冲动呢?动手前先冷静思考当孩子犯了错误或是不听话,家长想要动手的时候,可以先冷静感到思考:孩子犯的错误严重吗?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如果不打孩子会有怎样的效果?思考完这些问题之后,家长心中的愤怒情绪也已经减轻了一半,然后再选择冷静的方式解决。“总挨打”和“没被挨打”的孩子,长大后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点 冷静分析,用积极话语教育孩子小孩子也有自尊心,犯了错误之后也希望被家长原谅,也希望被父母平等对待。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要冷静分析孩子的问题所在,不要用消极的语言责骂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抗拒情绪。家长要从客观的角度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引导孩子独立思考,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总挨打”和“没被挨打”的孩子,长大后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点 孩子的心理防线脆弱不堪,并没有父母想象的那么强大,家长的鞭打,是摧毁孩子心理防线的长枪火炮吗,想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家长要用平等的方式对打孩子,给孩子的内心送去阳光。孩子的一些坏毛病都是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而孩子会长成什么样,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坏习惯都与父母的培养教育脱离不了关系,因此,尽早给孩子立规矩,以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