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挨打的孩子,和没挨过打的孩子,长大后的差距不是一点点
hi,我是窈窕妈妈,点击关注我
作者 | 布谷妈妈
来源 | 布谷妈妈(ID:yugu005)
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在网上看到一件事。一位男子,嘴里一边骂着狠话,一边扬起巴掌朝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狠狠扇去。女孩被扇得连连后退,而男子似乎还不解气,走上前又抡起手往女孩身上招呼。
女孩全程没有哭,也没闹,异常冷静,似乎是习惯了。
看解说才知道,这是一对父女,女儿因为不听话,被爸爸揍了。
女儿怎么不听话了?是早恋还是翘课了?
都不是!小女孩就是出来买奶茶,回家晚了,爸爸觉得她做错了,不听话,所以当街教训呢。
看完后,我倒吸一口凉气,这爸爸带给孩子的恶意,只怕要比以后社会带给她的还要多。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棍棒底下出孝子”。似乎孩子不挨打,他就不知道分善恶、知对错。所以,
很多人坚信,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了。
但是,我们打孩子,真的就能“教会”他道理吗?
一:打孩子,作用并不大
我一直不赞同用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因为这对我们养育来说,帮助并不大。
首先,一旦惩罚孩子,就无法停下来,因为惩罚的时效太短了。
比如孩子不听话,打他一顿,当下他确实老实了,也乖巧了。但没过多久,即便是在同一个问题上,他依然还会再犯。没办法,只能接着打。
但作为父母,我们惩罚孩子时,不会下死手一步到位,保证吓得他刻骨铭心发誓今生都不会再犯。
所以当下次诱惑比较大,或者孩子“忘了疼”时,他明知道会受惩罚,依然还是会去做。
不就是打一顿嘛,反正两两相抵,互不相欠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换来揍一顿,好像也挺公平的,没啥大损失。
于是,我们该打的打了,孩子该犯的还是犯,如此形成一种循环,一点办法也没有。还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你打得越来越狠,孩子犯的错也越来越多,甚至还越来越叛逆。
其次,惩罚带给孩子的影响深远。
我在看“学习与教养”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时,就发现,惩罚并不会带给孩子学习的能力以及好的教养。相反,它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却可能是一辈子。
二:惩罚的负面影响
从小被打大的孩子,和没挨过打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差距真的不是一点点。
比如常挨打的孩子,相对于几乎没挨过打的孩子来说,他的性格中,会有以下这些特点。
●习得性无助
孩子与大人之间,地位本就不对等。当我们打孩子的时候,他是处于一种弱小、无助的状态,内心恐惧不安。
当孩子一犯错,就知道逃不过一顿打的时候,他会放弃希望,从而被压倒性的无助感包围,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小女孩,如果她在以后的人生路上遇到困难,你觉得她会回家跟爸爸说,寻求帮助吗?
很难!
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只会觉得现实是无望的、没有办法的。一遇到困难,他就会陷入“无助”的状态,从而放弃反抗的希望。
●攻击性强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打BOBO”实验。
心理学家班杜拉,邀请了一群孩子,并且将他们分为两组。一组孩子看到一位大人,对着玩偶“BOBO”一顿打。而另一组孩子并没有看到这个场景。
随后,研究人员将孩子们单独带到房间,并且在房间里放置了一个“BOBO”玩偶。接下来,研究人员故意惹孩子生气,想看他们的反应。
结果显示,看过打BOBO行为的孩子,也学起了大人的模样,对玩偶表现出了相似的攻击行为。
孩子天生的学习行为,就是模仿。
当他一次次见到大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打或骂时,他在耳濡目染下,也学会了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所以说,经常挨打的孩子,他的性格里会多一些攻击性。因为他会通过模仿,将父母的行为,内化成自己行为的一部分,从而形成喜欢动手打人的习惯。
●撒谎
除了无助、变得具有攻击性,孩子还可能会产生一种反应,那就是退缩。
我在网上看到一位小孩发帖,他说自己就是在爸爸的打骂中长大的,性格敏感、胆怯、小心翼翼,为了逃避惩罚,他学会了说谎。
当一个孩子,觉得惩罚的后果他无法承受时,便会选择说谎的方式来逃避。
所以有时候,孩子说谎,真不是他天性坏。
而是在严厉的环境中,他学会了如何用谎言来保护自己而已。
你可能会说,不能打孩子,那还能怎么做,可以让孩子自觉改变,做出合适的选择呢?
以下的方法,或许值得你试一试。
三:承担后果
《正面管教》提到一个词——承担后果。这个后果包括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
①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就是指自然而然会发生的事,我们大人不需要介入。
比如不吃饭,孩子就会饿;不做作业,就会受老师批评;赖床,就会迟到等等。这就是自然后果,让孩子从后果中汲取教训,下次为了避免这样的后果,选择合适的行为。
像我侄子喜欢赖床,我妈就会在旁边唠叨,还不起来,等会迟到了,老师会说你,没时间吃早饭会饿肚子巴拉巴拉。
侄子依然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因为他知道,我妈会给他找好衣服、收拾书包、准备饭菜,就算再赖一会也没事。
后来我跟他说,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以后到点,我们会提醒一次,但起不起床靠你自己。家里人不会再帮你做这些准备工作,如果迟到,你不能抱怨别人。
侄子在几次慌乱而仓促的经历中,终于知道,一旦赖床,他就要承担怎样的后果。从那以后,由刚开始我们催着他,就变成了他催我们。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多问问自己,如果我们不介入,这件事的后果是什么?试着让孩子承担后果,只有经历了,他才能慢慢成长。
不过,有些情况我们并不能使用自然后果,比如有危险(过马路、乱吃东西等),又比如孩子影响到别人了(打人等)。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迅速介入。
②逻辑后果
逻辑后果,是需要大人介入,并且让孩子承担与事情相关的后果。它有4个原则——相关、合理、提前告诉、尊重。
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惩罚是打一顿,让他不再画。而与这件事情相关又合理的逻辑后果就是,把墙清理干净。
当孩子执意要做某事,比如某一顿饭不想吃,那我们可以提前告诉他,家里没有零食,并且中途不会再给他做饭,如果饿了,只有等到下一餐才有吃。
提前告诉,并且以尊重而不是说教指责的态度,让孩子事先知道自己要承担的后果。那么,当你坚定地执行时,他就不会觉得,你是在故意惩罚他。
我们太想尽父母的责任,总想替孩子规避任何不利的风险,所以总是唠叨、说教、惩罚,甚至忙前忙后替孩子打理好一切。
只是,孩子并不会从我们的话语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
所以,还不如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经历。他只有承担过后果,才能学会责任,以及思考自己到底该怎样做,才是最合适的。
• End •
本文来源于:布谷妈妈(ID: yugu005),专注儿童心理,分享科学育儿方法,读懂孩子轻松养育,欢迎关注布谷妈妈
了解更多育儿干货
窈窕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