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戒嚴事件的啟示:帶著前人的勇氣,保衛民主的行動者們
南韩知名演员丁海寅在《12.12首尔之春》饰演的金五郎少校曾在「双十二政变」,抵抗全斗焕的叛军到最后一刻。 图/剧照
编按:南韩总统尹锡悦 12 月 3 日突然发布戒严令,命令特种部队阻止国会议员进入国会表决,引发政治风暴。事件落幕后,舆论发现许多军人面对无武装的议员和平民时,其实多有「放水」举动,没有造成流血伤亡。正如许多南韩影剧热衷拍摄的民主化事件,南韩军人也效法许多历史榜样违抗了命令。作者萧云在本文感叹,这一切宛如热门动画《葬送的芙利莲》名场景——因为相信「欣梅尔(前人)一定也会这么做」,带着前人勇气行动的南韩军人与国民,才能挺过民主必经的波折。
▌广纳式民主助南韩富强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以毗邻的美墨与南北韩为例,批判「地理决定论」,复兴「制度决定论」。两国的差异完全无关地理,民主作为「广纳式制度」才是成功的关键。
「地理决定论」风靡一时,一大原因是若干专制国家(曾)有好的经济表现,让人认为环境比制度重要。过去一些名人会用印度经济比较其他国家,声称经济好坏与民主无关。《国家》就是要拆解这种迷思。
《国家》两位作者也是今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解释苏联的经济也一度很好,倒台之前无数西方学者也为之倾倒。因为苏联拥有强大的集权政府,可以不惜代价催谷有限的经济起飞。然而苏联的「榨取式制度」只会利于一时弊在后世。人民在更加公平的社会本可创造更多财富,不过权力也会随之洗牌。统治阶层宁愿优先保住权力,国家便随之停滞继而沉沦。
南韩也是在专制时代取得基础的经济进步,但更胜在推翻全斗焕。政治愈趋公平保障经济持续繁荣,跨过苏联跨不过的难关。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以《国家为何会失败》探讨制度对国家富强的影响。图为美墨边境的诺加利斯城,两国互相毗邻的同名城市,却有截然不同的风景。 图/法新社
▌民主好在比较乱
冷战史学者 John Lewis Gaddis 在《大战略》回顾美洲历史。西班牙人管治的地区千篇一律;英国人管治的地区则乱七八糟。因为西班牙的殖民地俱由皇室直辖;至于英国的殖民地从没有中央统筹。结果两国争霸由英国胜出,《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直言是光荣革命造就随后的工业革命,两者同在英国诞生并非巧合。
《国家》解释西班牙实行「榨取式制度」,剥削南美遗祸至今延续贫穷。尽管英国的殖民也有压迫,致令美国独立,但其「广纳式制度」裨益北美走上成功得多的道路。即使满清与幕府同属专制政权,却只有后者改革成功。皆因幕府的「封建」容让地方有更多自主,才有萨摩及长州藩敢开风气之先。
开放的民主看似比较混乱,但纷扰的背后其实是活力的泉源;高压的专制看来比较隐定,但沉寂的背后其实是败亡的先兆。
南韩戒严事件引发的示威潮中,许多民众都拿着追星用的手灯参加,抗议之外也展现活力。 图/路透社
▌保卫民主的「欣梅尔理论」
戒严当晚我彻夜无眠关心事变,但从没有担心韩国人民的安危(只是有点担心金泰梨)。 因为根据《葬送的芙莉莲》的「欣梅尔理论」(欣梅尔一定也会这么做),我相信韩国人民也会怎么做。
「欣梅尔理论」其实就是鄂兰(Hannah Arendt)强调的「行动」。只要世人愿意行动,就会带来新的开端,如同光芒照亮人们。因为行动既会影响其他人,行动者也会反受其他人影响,从而在公共领域让共同关心的人构成「关系网」,也可称为「共同体」。
由行动缔造的新关系将跨越既往的限制;由是新的共同体也不受既定的身份限制。而且其成员不限于生者,还包括往生者和未出生者,世世代代都会为未完的故事添加新的篇章,从而为人带来「自由」及「不朽」。
对于鄂兰而言自由就是摆脱注定和必然。行动不但打破过去的局限;而且影响的结果将会无限,连锁的反应潜藏无限的可能,「一个行动,甚至一句话,就足以改变整个局面。」
而且行动的光芒不会在人间熄灭。行动的影响将化为故事;故事的意义将成为历史。人注定终有一死,但故事将永远流传。《风之影》早就说过,「只要还有人记得我们,我们就会继续活着。」人有机会得到生命两次,从行动而来的不朽生命将虽死犹生「活在人们中间」。
政治哲学家汉娜鄂兰,深入探讨了普通人如何成为极权主义体系中的一员,此次南韩戒严亦有不少人回顾其思想理论。 图/维基共享
▌前人的意志带给后人勇气
那天夜晚网民不断贴出《首尔之春》的金句和截图。戒严前不过数日,饰演全斗焕的黄晸珉成为本届青龙奖新科影帝;至于最佳男配角则属《辣手警探 2》的丁海寅。
丁海寅也有在《首尔之春》登场,他饰演的金五郎(김오랑)少校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以军人的标准来说真人也真的好帅。金五郎在「双十二政变」中护卫拒不附逆的司令官,抵抗全斗焕的叛军直到最后一刻,身中六枪殉国。
政变当晚韩国军人的表现可谓「克制」,但香港话「淆底」(没有底气)是更加传神的形容词。当安重根的后代安桂玲主播抓着士兵的步枪,质问对方有没有羞耻之心,士兵只敢后退甩开对方的手。还有一名特种部队士兵向媒体鞠躬道歉八次,他们怀抱罪疚感之余,也担心成为下一个全斗焕或卢泰愚。
左为南韩知名演员丁海寅在《12.12首尔之春》剧照,他饰演的金五郎少校在「双十二政变」抵抗全斗焕的叛军,身中六枪殉国。右为金五郎本人。 图/剧照、Namuwiki
因为韩国人民共享历史的记忆、行动的遗产。援用鄂兰的说法即是「共同感」(common sence),援用卢梭的说法即是「道德生活惯习」(les moeurs),那才是铭刻人民心中至高无上的宪法。
韩江小说《少年来了》的姜东浩、电影《我只是个计程车司机》的金士福、《1987:黎明到来的那一天》的李韩烈、《首尔之春》的金五郎,他们都通过行动而不朽,身影依然在我们中间。人民会告诉自己,他们一定也会这么做,因为前人的故事而继续行动。
韩国人民以行动回答今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在获奖演说的提问:过去真的能帮到现在;死者真的能拯救生者。韩国的民主会面临波折,但不会遭遇危险,因为前人的意志已给后人足够的勇气守护民主。
参考文献:
卡洛斯.鲁依斯.萨丰《风之影》
约翰・路易斯・盖迪斯《大战略》
韩江〈2024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奖感言〉
阿揪西〈《首尔之春》映后解析上集、下集〉
汉兰・鄂兰《人的条件》(兼读林宏涛与王寅丽译本)
戴伦・艾塞默鲁、詹姆斯・罗宾森《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FlowerAndBaynoet 不曾远去的硝烟 🇭🇰 香港国际冲突研究平台
朱立熙、王政智、郑乃玮《黎明前的半岛记忆:韩国人权与民主纪行》
陈嘉铭〈「创造出公民,要什么就都有了」?论卢梭的自由、爱国主义和实现共和的吊诡〉
责任编辑/王颖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