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真的爱工作,只是……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似乎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日常。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内卷的职场竞争,逼迫我们不断去追赶和适应。

然而,这种由压力带来的焦虑感,和挫败感还不太相同,它有时并没有什么特别具体的原因,只是无端地对生活中的一切感到烦躁与不安。

这让我想到最近的一部冷门新片——《红色天空》。

影片在第73届柏林电影节上获得评审团大奖,是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元素精灵三部曲”的第二部。

值得一提的是,上一部《温蒂妮》同样入围柏林电影节并获奖,饰演“水精灵”温蒂妮的95后演员葆拉·贝尔,还凭借此片成为了柏林影后。

这一次,她继续在《红色天空》中饰演“火精灵”娜迪亚,算是导演佩措尔德的御用女主了。

据说,在《温蒂妮》大获成功后,佩措尔德本来打算拍摄“气精灵”西尔芙或“地精灵”诺姆的故事,将乔治·西默农的反乌托邦小说改编成电影。

但当时恰逢疫情爆发,感染新冠的他在床上躺了四个星期,期间受到发烧折磨。

病愈之后,他仍然对那种烦躁的心情历历在目,于是便改变想法,以“火精灵”为题构思了这部《红色天空》。

不过,看过《温蒂妮》的观众知道,所谓的“元素精灵”在佩措尔德的影片中只是一种超现实的隐喻,并不会真的出现什么奇幻生物。

在这部《红色天空》中,主角莱昂就是个焦虑中的普通人。

影片从开头起,便在铺垫一种莫名的烦躁情绪。

莱昂是个小说家,他和朋友菲利克斯一起前往林中小屋度假,本想在那里安静地完成新作最后的润色阶段,因为再过几天就要向编辑交稿。

然而,不知为什么这一路都不太顺利。

先是行至半途,车坏了,两人只好背着大包小包徒步到达目的地,中途还差点迷路;

到了度假小屋,他们又发现里面已经有别的租客,是一个名叫娜迪亚的女子。

娜迪亚年轻漂亮,莱昂对她有点儿好感,但同时又有点厌烦。

因为有她在,莱昂不得不和菲利克斯住一间房,没有了私人空间;

而且小屋的隔音很差,到了晚上,娜迪亚带情人回家,莱昂总被他们滚床单的噪音吵醒,原本为了寻个清净的度假,却连个觉都睡不好。

这种焦躁的情绪,因为细小的摩擦而不断叠加。

莱昂并不寻求争吵,他的应对方式非常冷静,那便是:拒绝所有外来的邀请,对他人在意的一切都故意表现得兴致寥寥。

不管是朋友喊他一块去海里游泳,还是刚认识的娜迪亚、海滩救助员德维邀请他一块游玩,他都以“有工作要做”为由拒绝。

菲利克斯想拍摄人们在沙滩上看海的照片,做一本摄影集,莱昂当面泼他冷水。

娜迪亚请他吃自己兼职售卖的冰淇林,他也说不感兴趣。

莱昂有意拒人于千里之外,说是为了清净,但实际上,独处时他也只是一个人烦躁和发呆,根本没法静下心来好好修改小说。

说到底,他焦虑的根源无非两个:

其一是创作进入瓶颈期,新写的小说自己都不满意,能预料到编辑那边不会通过;

其二,是对娜迪亚的感情。

他想要接近娜迪亚,可是她似乎有情人,而且她对菲利克斯和德文的态度,都比对莱昂更热情,这使莱昂生闷气。

但无论是小说很烂这个事实,还是娜迪亚的态度,莱昂都没法轻易改变。

他的焦虑可以视作某种“无能狂怒”,但同时,身为一个“创作者”,自己不近人情的拒绝换来的这种“落单的孤独”、“烦闷”的状态,又使他莫名获得了某种优越感。

因此,每次在拒绝他人时,他都会强调“我有工作要做”、“我是来这里工作的”。言下之意,自己要干正事,而不像你们,可以浪费时间。

莱昂语言中微妙的攻击性,使得角色之间的关系始终像根绷紧的弦。

而随着剧情推进,这些暗自较劲的冲突最终爆发。

为了弥补自己冷言冷语的态度,莱昂把小说草稿借给娜迪亚看。当问及评价时,娜迪亚直言不讳地表示写得很烂。

莱昂一下暴怒,怒斥对方就是个“卖冰淇林的”,根本不懂文学艺术。

然而没过几天,前来收稿的编辑给出了同样的评价。

不仅如此,娜迪亚热情地请编辑留下来吃晚饭,而莱昂本来想带编辑去镇上单独吃饭。

在饭桌上,编辑看到了菲利克斯拍摄的影集,对其大为赞赏,还主动留下联系方式,这和对待莱昂小说的态度大相径庭。

这一切都让莱昂难以忍受。

更炸裂的是,编辑和娜迪亚相谈甚欢,聊到海涅的诗,娜迪亚很有见解,还当场背诵了一首,这时莱昂才知道,原来娜迪亚是个做文学研究的学者。

他瞬间有种被戏弄的感觉,质问娜迪亚为什么不早告诉他。

可娜迪亚只是耸耸肩说,你也没问过啊。

这场饭桌上的谈话,实际上把莱昂焦虑的本源都给揭露了出来。

作为一个创作者,他一边为无法创作出理想的作品而苦恼,一边又欣然享受着、甚至刻意去制造这种孤独、苦恼的状态。

他认为自己只有“不被打扰”才能悉心创作,但在拒绝他人、自我隔绝的过程中,他也拒绝了观察生活的可能。

来到度假小屋后,莱昂与娜迪亚、德维朝夕相处已有一段时间,可他直到现在也不知道他们从哪来、做什么工作、有过什么经历,喜欢或不喜欢什么,或者说单纯地不关心这些事。

他执意从所谓的“孤独”状态中寻找灵感,只关注自己的内心,颇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这就是他无法将小说写好的原因。

在这场晚饭之后,还出现了一个插曲。

编辑突然病倒在地,莱昂和娜迪亚把他送到附近的医院急救。人醒之后,编辑说自己有肾结石,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再负责莱昂的小说,虽然鼓励了他,但还是把他推给了同事。

莱昂气急败坏,认为编辑对他不满不如直说。

这时在一旁围观全程的娜迪亚再也忍不住,因为她早就注意到编辑是被送到了肿瘤区。这再次印证了莱昂为了作品而忽视掉他人与正常的生活视角,有多么愚蠢和本末倒置。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同样运用了不少符号和隐喻去营造超现实的氛围。

主角们在来到度假小屋前,就收到了附近森林发生火灾的消息。

山火的不断蔓延与人物间逐渐焦灼的情感对抗相互呼应,最终,莱昂因伙伴葬身火海的悲剧获得了某种成长。

他写下了这段故事,是一本成功的小说。

但谁也无法分辨此前发生的种种,究竟是他记忆中的现实,还是他虚构的情节呢?

影片以朗诵小说的方式作为过渡,衔接度假段落的结尾与功成名就的莱昂,刻意营造出真相的暧昧性。

不过片中对那种无能狂怒的焦虑感、人物心理的微妙描绘,每个细节都能引起人的共鸣。

尤其是莱昂这个人物身上,也结合了导演自己的许多经历,比如莱昂那句讨人厌的口头禅“我还得工作”。

据说,导演曾经在电影节后被邀请去一个凌晨三点的开始的派对,他感觉疲惫,不想去,但在拒绝的时候他没有说“我太累了,不去了”,而是说“我必须工作”。

到了第二天,他刻意在朋友们问到时,表示自己连夜工作“已经写了20页”,言下之意是“在你们享乐的时候,孤独勤奋工作的我有了超凡的回报”——这或许不是真的,但在当下那一刻,他只是感觉这么说会让朋友们感觉不愉快,自己在工作中遭遇的焦虑、烦闷、愤怒,需要靠这种攻击别人的方式来缓解。

这当然很糟糕,但却是真实的人性。

而影片之所以能捕捉到这些微妙的细节,正说明了创作者并不需要“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痛苦,只需用心地拥抱与观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