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把孩子培养成姜萍, 还是“土猪拱白菜”张锡峰?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中专女生姜萍在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预赛中,打败了一众名校高材生,位列第十二名,成了这个夏天当之无愧的焦点。
大家拿着放大镜审视着这个女孩“剧本都写不出”的成功,试图总结出一个逆袭的故事,如何能被复制。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公众号:“芒来小姐”(ID:ydsakyml)。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赢在天赋,
更赢在热爱
中专女孩姜萍并不是阿里巴巴数学竞赛中第一个火了的草根选手。
去年入围决赛的“快递小哥”孙金元,当时也引起过一番讨论。孙金元白天送快递,晚上学数学,仅用了2周就证明了棘手的欧拉常数公式。
只可惜,孙金元的故事并没在舆论场上激起水花,但姜萍的话题度格外高。
连着几周,各地网民纷纷前往姜萍的家乡江苏淮安打卡。为了保护姜萍隐私,当地不得不把她保护起来,免受网友打搅。
“17岁、中专、女生、天才”这几个关键词之下,关于她的话题经历了一场泾渭分明的“摩西分海”:
支持她的人,认为她是百年一遇的天才少女,是中考失利后涅槃重生的偶像。
反对她的人,从她板书里找到解题过程的漏洞,质疑她暗箱操作作弊造假。
关于舆论场上的一切,姜萍都没有任何回应。她如期出席了6月22日举行的决赛,并完成答题。据悉,决赛试题难度类比数学博士考试,8月将公布最后的结果。
无论她是否能拿到决赛的好成绩,作为中专女生能站在这样的舞台上,不卑不亢,不受外界影响,已经是一种胜利。
为什么姜萍会受到那么多追捧?
《南风窗》的报道里提到一句话:“姜萍”变成一个符号被掷入网络,它代表的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人,一种生存方式。
一种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呢?那就是:没有功利心的热爱。
姜萍初中就喜欢数学,中考失利后,中专专业选了服装设计,还是出于对“对称性美”的喜爱。
她与数学结缘并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是在兴趣的驱动下,自然而然投入时间精力,也不会去考虑去成名成家,考试加分。
还有姜萍的数学老师王润秋,明明可以追求更功利的职业机会,却只是做了一名普通的数学老师。
真正的热爱是这辈子可以忍受平庸,忍受无法成功,忍受牺牲和被物化,但不能忍受停止追求热爱一小时。
很多人觉得,姜萍的成功无法复制。她在数学上呈现出来的天赋实在是非常人所能及。 但事实上,在她身上依然有我们普通人值得借鉴之处——在热爱驱使下不断深挖潜能,最终构成一个强韧内核。
一个孩子,如果能有这份坚定和内核,未来即便不是一个特别成功的人,也会是一个特别自洽,特别幸福的人。
考上浙大的男孩
如今却后悔了
姜萍爆红的同时,另一位曾经上过热搜的男孩又走进了网友的视线。
他就是 张锡峰。
2021年,作为衡水中学高三生的他,在《超级演说家》中畅谈人生理想,一句话格外振聋发聩:“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拱了大城市的白菜。”
这番言论虽然给他带了不少网络攻击,但依然有很多网友被他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感染,认为他凭借努力考上浙江大学,他拥有 强烈的“改变命运”的渴望激励了大家。
3年过去,当初意气风发的张锡峰“眼里没有光了”。
在一则近期采访中,他谈到大学生活的迷茫:“我很痛苦,我学的过程就很痛苦,我不是快乐的。”
谈到自己的专业计算机系,他说:“觉得计算机赚钱,当时也不懂,大家都说这个好,就非常盲目地选了这个……学计算机后悔了,挺后悔。”
他不喜欢计算机,但找不到其他热爱的事,尝试过做AI项目、拍短视频、做游戏主播,都坚持不下来。
“我现在的状态就是活着挺好,死了也没事。”
如今的张锡峰虽然拥有了浙江大学毕业生的金字招牌, 但他连第一步该迈向哪里都不知道,同学都陆续找到工作,甚至已经小有成就了,他还在“摆烂躺平”。
张锡峰把自己的失意理解为:“从小只知道读书做题,根本没有想过去培养别的。”
“不想考研,高中学够了。”
“不是个学习的料,学习没有给我带来钻研的快乐,只有痛苦。”
张锡峰虽然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文凭,但也代表了很多孩子的状态:努力达成了外界投射给他的目标,但自己的内核却一直空空落落的,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
正因为如此,他很难从枯燥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乐趣,更容易被金钱、房子、车子等外界物质因素动摇,急于用挣到更多钱来填充内在空虚。
他是优秀且悲伤的,而姜萍是平凡且快乐的。是什么扼杀了张锡峰的快乐与热爱?又是什么,让姜萍如此痴迷数学甘于平凡?
内核强大的秘密
热爱,是内化“生命中各式各样不同”的能力。
内化是一种本能。小鸭子看鸭妈妈潜水,次数多了,也依样画葫芦学会潜水,这就是内化;
孩子接触到别的思考模式,接触多了,更新了自己旧的思考模式,开始用更好的方式做决策,这也是内化。
内化,意味着知识的咀嚼吸收、灵活运用。比较理想的内化,是孩子将某个对生命有实际积极推动作用的东西,完全融入生活,一点一点堆叠量变,最终引发质变,生活在持续发光发热中迈向新的台阶。
内化是热爱的前提和基础,孩子之所以会长期喜欢一件事,因为他围绕这件事做了大量前期准备。
比如,喜欢写作的孩子,大量时间接触天马行空的文字、漫画、游戏、旅行风景,把多种产生创造力的模式吸收过来,为己所用;
喜欢数学的孩子,接触各式各样的数学题型、解题思路、思维模式、思考模版。这使得他们比其他孩子更有天赋,这份聪明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知识、更多正反馈、更多伯乐。
孩子生活过程中吸收的各式各样的东西,其中一部分成就了她的热爱,选择哪部分成就热爱,标准就是积极情绪。
能够接触生命中各式各样的不同,内化这些不同并加以实践,产生并表达大量情绪——快乐、悲伤、焦躁、兴奋……然后在不断感受中稳定下来,选择性地内化那些能让自己产生积极情绪的东西。
孩子的过往经验和知识体系告诉他们做什么比较开心,他们就会持续性内化与之相关的东西,并在反复咀嚼实践中,让这份热爱越来越卓越。
所以,热爱是一种选择。
或许你要问:既然孩子反复接触一样东西就可以内化出热爱,那我逼孩子读书,为什么他不热爱读书呢?
这恰恰是因为孩子没能内化,他没有从学习这件事中感受到很多积极情绪,反而感受到很多消极情绪——紧张、恐惧、焦虑、自卑……
出于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潜意识里孩子不愿意让这部分进入自己的生活,所以拒绝内化它们。
公众号谷雨星球曾报道过一位爬藤成功的孩子,他小时候被诊断智障,但成长过程中找到了对写作的热爱,后来表现得非常有力量,哪怕冒着很大风险,他依然勇敢表达观点。
被人问起爬藤秘诀时,他说:“爬藤是艺术,不是技术……我们要成为完整的人,而不是完美的人。”
可见,孩子除了学会学习,也学会各式各样的东西,成为一个能好好安置各种情绪、创造积极情绪的完整的人。
孩子能在成长过程中,自由内化那些让自己感到积极情绪的东西,同时这些东西也对生命成长有益。
当孩子的内核积极、自由且完整,热爱就会发生。
父母扫清障碍
孩子找到热爱
为什么有些孩子没法好好内化?他们到底遭遇到哪些阻碍?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阻碍,就是父母太容易“受惊”,他们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点点风吹草动感到焦虑,把这些消极情绪倒灌给孩子,为缓解自身焦虑试图控制孩子。
我常听一些成年人说:小时候他们最受不了父母“变脸色”,看到爸妈不开心就会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努力想要做点什么让他们开心起来。比如告诉父母“长大了我给你们买大房子。”
但其实他们根本不想说这些话,因为说这些话的心情太紧张、太沉重、太压抑,他们反感排斥。长大之后,他们再也不会做这些表达了。
父母有意无意施压阻碍了孩子吸收对自己真正好的东西。
热爱诞生之前,孩子需要一个稳定松弛的环境,好去观察那些真正让自己心情愉快的人和事。
如果父母实在控制不住焦虑,那么退而求其次。让孩子多亲近自然,允许孩子尝试各式各样的事情。
孩子年幼,允许他们在地上打滚、趴着玩玩具、打翻牛奶、弄脏衣服……这可以让孩子迈出独立的第一步,观察总结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和世界有着怎样的关系。
孩子大一点允许他们反驳父母、有自己的隐私、适度“不务正业”、在底线之上做一些叛逆的事情……这可以让孩子的自主性越来越强,主动完成一些创造。
除此之外,父母也可以从“父母”的角色离开,在孩子面前做回自己,做一些想做而不是该做的事。
这不但能让孩子内化父母的热爱,吸收父母创造快乐的方式,也能减轻父母的焦虑,增强家庭和睦氛围。
当父母扫清孩子追求热爱的障碍,作为一种本能产物,热爱自然而然就会发生,孩子也有机会稳定地坚持在活出自己的路上,一点点走向卓越。
长按复制ID, 添加好友, 申请加入
高中群管家微信号: guanjia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