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识合力找到经济稳步向前最优解

(原标题:凝聚共识合力找到经济稳步向前最优解)

当前,中国经济逐渐复苏,GDP增长率逐步回升,但受全球经济复苏不均衡影响,我国经济结构性问题依旧突出。近期,我国持续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控力度,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继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发出“加力推出增量政策”的“总动员令”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陆续发布一揽子增量政策。10月12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加快落实已确定政策的基础上,围绕稳增长、扩内需、化风险,将在近期陆续推出一揽子有针对性增量政策举措。

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步伐已迈出。对此,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力度大,超预期,下一步在政策推行中要凝聚更多共识,合力找到经济稳步向前的最优解。

瞄靶心 政策加力稳经济

政策无形,润物有声,过去多轮增量政策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有目共睹。这一轮财政增量政策发力的周期,耦合了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当前是我国实施大规模逆周期政策难得的时间窗口,前期政策定力给此轮一揽子政策出台留足空间,近期经济运行积极有利的条件也正在增加,对推动经济的转型和改革十分有利。

方向已定,政策要“看力度”。在经济下行压力大、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形下,此轮政策瞄准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推出包括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等多个方面的一揽子政策,均是各界急迫的、关心的、揪心的问题,针对性强且力度大。

“以针对性增量政策激发经济活力,以资本市场改革提升投资者信心,以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发展,以民生保障维护社会稳定,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同推进,这一套政策组合拳整体看来,宏观站位有高度,保障发展有力度,根植于民有温度。”全国政协委员、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本宏表示,“先修复、再发力,不仅有助于提升市场流动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经济增长,还有助于改善市场预期、提振投资者信心。未来,随着这些政策的持续落地和生效,市场信心将进一步恢复和增强。”

“财政部推出的税收优惠政策、金融部门优化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在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资金倾斜,都极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全国政协委员、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郑亚莉很关注政策对中小微和新兴企业的支持,“首先通过扩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直接减少企业的税费负担,有效提升中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其次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和融资渠道的拓宽,直接提高企业的融资便利度;同时通过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增加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财政补贴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比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在芯片、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这些政策都将帮助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提升竞争力,促进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迈进。”

靴子着地,政策要“看落实”。如何打通政策落实中的“最先一公里”“过程中卡点”和“最后一公里”,须压实各方责任,加强各方协同,完善监督机制。

“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落地中可能会存在传导机制问题。比如,此前货币政策下调利率降准,有可能伴随着企业和居民对未来投资回报与经济企稳回暖的预期不乐观,从而出现货币供给增加但需求不旺盛的局面。”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会副主委陆铭很关心政策落地过程中的连锁效应,“希望此次财政政策能够更精准地发力,用于有投资回报的地区,特别是人口增长较多的地区,以及未来赋能人们美好生活的领域,比如城市更新、教育、医疗、养老等。”

尽管政策发布频繁,但在基层实际操作中,部分政策仍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对此,郑亚莉则提出建议,“在政策落实上要强化监督和执行力度,确保政策真正落地生效,比如,某些地方的审批手续复杂、执行滞后或是企业信息获取渠道不畅,导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政府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

准发力 提质增效促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的不仅是短期应对策略,更是中长期向上的底层政策支撑。如何用好政策“工具箱”,精准施策、靶向发力?财政部给出的答案是,优存量、扩增量。通过多种措施,加大逆周期调节,刺激内需,促进投资,稳定就业,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同时,改善民生,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以“新”谋局,则要发挥政策在创新中的“加法”效应。

“电子信息产业应围绕人工智能加速实现技术突破、聚焦原生适配加快推动生态突破,助力产业提质向新。”长期深耕电子信息产业的全国政协委员,麒麟软件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谌志华建议,各地政府进一步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持续推动党政机关、关键基础行业向自主操作系统开放更多应用场景,加快打通自主安全基础软件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继续发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聚合作用,以通用和行业生态为需求牵引,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伙伴合作联动,投入资源基于自主操作系统进行原生适配,共同打造分工有序、链接充分、联动高效的自主网信生态。

以“质”竞效,要发挥政策在卡点中的“减法”作用。

今年1-8月份,财政部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超1.8万亿元。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伍爱群期待,“希望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根据科创成果服务产业类型,尝试科创企业人力成本的抵扣税制改革;政府统筹建立科技创新的政策性保险,化解科创风险;探索制定分类扶持政策,及时了解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与需要,探索更加灵活的支持方式,补充与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并兼顾政策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与此同时,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的扩大是近期增量政策的着力点之一。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江苏省苏州市委会副主委宋青希望能够消除养老金领域的现存“壁垒”。她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包含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或商业养老保险三大支柱,其中第二、三支柱为个人账户管理模式,采取税收递延激励方式,但第二、三支柱个人账户的各自封闭管理和转换通道的缺乏,给居民个人资金处置以及养老金资金归集等带来不便。

“建议打通养老保险第二、三支柱个人账户,全面增强多支柱养老体系发展活力。如推动建立第二、三支柱养老金账户自由转换通道,如企业年金参与者在工作单位变更时,可选择是否将年金账户资金转到个人养老金账户以统一的账户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实现账户缴费记录、资金转移接续和待遇等方面的无缝对接等。”宋青建议。

利当下,益长远。随着各项宏观增量政策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一定能够更好化解经济恢复中的问题,有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平稳运行。(记者 孙琳 李元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