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产能过剩论 陆使团:站不住脚
热门话题
中国驻欧盟使团经济商务处公使彭刚近日在欧洲媒体「欧盟动态」(Euractiv)发表署名文章,强调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亦有违市场经济规律,一些西方国家炒作「中国经济威胁」、「中国产能过剩」等言论,就是为施行保护主义措施、发动贸易争端寻找托词和借口。
文章表示,近段时间以来,一些欧美政客和媒体再次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并将这种指责从新能源行业扩展到更多工业品类,宣称中国透过出口来消化过剩产能,冲击世界市场。实际上,这一论调在滥用「产能过剩」概念。
文章指出,国际能源总署(IEA)研究,为实现碳中和目标,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将达到约4500万辆,是2023年的3倍多;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3500GWh,是2023年全球出货量的4倍多,均远超目前全球供给能力。由此可见,目前全球绿色领域的产能相对不足,还远谈不上「过剩」。
欧方有识之士表示,所谓中国绿色领域产能过剩是一种荒谬的说法,事实上,世界恰恰需要中国和所有其他国家在太阳能电池板、电池和电动汽车等绿色领域进一步扩大产能,我们应鼓励所有国家在上述领域投入更多。
对于将「出口多」与「产能过剩」画上等号的论调,文章认为,当今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基于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形成各自不同的产业结构和产能规模,并通过「买全球、卖全球」共用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收益。如果各国仅以本国市场布置产能,国际贸易和互惠就无从谈起,在现实世界中不可想像。
文章更举例,美欧日等已开发国家长期向全球市场大量出口一些产品,美国生产的晶片约80%用于出口,德国、日本生产的汽车分别近80%、约50%用于出口,空中巴士、波音生产的大量客机也用于出口。
就中国而言,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仅约12.7%。如果把已开发国家的优势产品出口视为正常合理,把中国等新兴国家出口以产能过剩指责,显然是典型的自相矛盾和双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