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书房-旷世巨作的诅咒

左起:玛格丽特.米契尔、沙林杰(右)、阿兰达蒂‧洛伊、哈波‧李以及亚瑟‧高登,都分别在写下畅销巨作后,在文坛消声沉寂。(图片来源:维基百科、法新社、美联社)

左起:玛格丽特.米契尔、沙林杰(右)、阿兰达蒂‧洛伊、哈波‧李以及亚瑟‧高登,都分别在写下畅销巨作后,在文坛消声沉寂。(图片来源:维基百科、法新社、美联社)

左起:玛格丽特.米契尔、沙林杰(右)、阿兰达蒂‧洛伊、哈波‧李以及亚瑟‧高登,都分别在写下畅销巨作后,在文坛消声沉寂。(图片来源:维基百科、法新社、美联社)

左起:玛格丽特.米契尔、沙林杰(右)、阿兰达蒂‧洛伊、哈波‧李以及亚瑟‧高登,都分别在写下畅销巨作后,在文坛消声沉寂。(图片来源:维基百科、法新社、美联社)

左起:玛格丽特.米契尔、沙林杰(右)、阿兰达蒂‧洛伊、哈波‧李以及亚瑟‧高登,都分别在写下畅销巨作后,在文坛消声沉寂。(图片来源:维基百科、法新社、美联社)

作家只写一本书便奠定文坛不朽的地位,这是美梦成真,还是诅咒的开始?

美国传奇作家哈波‧李年初宣布,将于7月发表新书。1961年她以处女作《梅冈城故事》(远流)荣获普立兹奖,一夕成名后,便不再出版。新书是《梅冈城故事》的续集,也是作家半世纪以来的第二部作品。

《梅冈城故事》每年为作者带来300万美元的版税(约九千多万台币)。现年89岁的作家失聪又失明,被人利用的传闻不胫而走。阿拉巴马州社福单位接获检举,进行调查,本月3日正式宣布查无不法。迅速结案的作法,引发更多的臆测。

《梅冈城故事》描写美国社会种族冲突与社会正义的纠葛,是当代美国文学的代表作,不仅是美国中学生的必读作品,也是畅销的文学小说,每年在美国维持几十万册的销售量,全球销售量累计达4000万册。

美国国内最近种族冲突事件不断,社会充满族群仇恨,犹如重回《梅冈城故事》的世界。此时出版续集,恰可注入一股清流。不过,新书报导牵扯出有关版权利益的负面传闻,隐居的作家又意外登上头条版面。

昙花一现,抑或臻至完美?

哈波.李的「新书」是新任律师整理文档时偶然发现的。值得注意的是,这其实是作者早年的手稿,并非新作。

1949年她不顾家人反对,自法学院辍学,独自前往纽约圆梦。历经几年的潦倒生活,1956年获得友人资助,隔年完成小说初稿。因作品结构松散,在经纪人指导下修改半年后,才正式提交出版社。没想到出版社竟退回要求重写。幸好编辑很用心,费时2年协助作家彻底改写,最后才顺利出书。

因此,所谓「续集」,其实是当年遗弃的初稿。如哈波.李的传记作者Charles Shields指出,出版「续集」最大的意义,在于能让世人认识作家真正的才华,有助去除「只写一本书」的标签。

《梅冈城故事》写出大时代的故事,得奖又畅销,还改编成电影。哈波.李成名后,曾计划出版第二本小说与一部报导文学,后来却都无疾而终。严格说来,她自始至终只出版一本小说。只写一本书便奠定文坛的不朽地位,真的是美梦成真吗?

英美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家或因声名压力,或因灵感全无,甚至遭逢不测之祸,写下巨作后,遗憾地终结了写作生涯。例如,艾蜜莉.勃朗特出版《咆哮山庄》(商周)隔年即因病逝世。玛格丽特.米契尔以《飘》(业强)荣获1937年普立兹奖,1949年死于车祸,续作出现的机会也随风而逝。沙林杰发表《麦田捕手》(麦田)后,便逐渐断绝与外界的联络,也不再出版长篇小说。约瑟夫‧海勒写下著名的《第22条军规》(星光),书名(Catch-22)成为英语词汇。可是,海勒续出的几本小说,却都默默无名。

当代文坛不乏一夕成名招来「厄运」的案例。大家都听过《艺伎回忆录》(高宝),可是,很少人知道作者是谁。亚瑟‧高登1997年出版这部知名的历史小说后,再也没有发表作品。包括《微物之神》(远见天下)作者洛伊在内,以处女作赢得曼布克奖的4位得主,得奖后竟都丧失后劲,在文坛沉寂。自我超越果真是严苛的挑战。难怪伊恩‧麦克尤恩会于访谈时表示,每次宣传新书,他都觉得「自己像是可怜的雇员,受雇于以前的我。」

「一本书」的写作哲理

熟识哈波‧李的人都知道,在她面前切忌提及「第二本书」,以免招来拂袖而去的尴尬场面。她曾说:「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要再经历《梅冈城故事》带来的压力与声望。」可见一夕成名,并非全然都是好事。

知名作者不再出书,就如巅峰时退休的运动员,以谢幕保住永恒的荣光。如哈波‧李所言,「达到巅峰以后,只有一个出路。」因此,作者家乡友人私底下都对老太太如今「自愿」出书的决定,感到无限惋惜。

作家为避开盛名之扰,大可改用笔名发表,不见得非要封笔归隐。以笔名发表犯罪小说的J. K. 罗琳,就是著名例子。另外,美国也有许多隐姓埋名的奇才,以闭关写作实践普鲁斯特的典范:神隐的汤玛斯‧品琼、远离世人的戈马克‧麦卡锡等例都显示,作家就算不以笔名发表,仍可保有私密的创作空间。

知名作家的沉寂,背后是否有更深层的因素呢?

以美国文坛最闭俗的沙林杰与哈波‧李为例,《麦田捕手》与《梅冈城故事》分别出现于美国社会最动荡的1950与60年代:国内有民权运动,国外有韩战与越战。在社会充满裂痕的时代,这两部巨作皆以赤子之心,探求公理正义与人性的良善。

两位作者就跟两部小说的主角一样,厌恶大人世界的虚假。说了该说的话后掉头就走,不再发言。因为,任何解释都是多余,都会陷入意识形态的争战。不能有第二本书,因为只能用沉默无语保护第一本书的纯真想像。此写作哲理,正如《麦田捕手》里遥不可及的麦田、《梅冈城故事》神秘未现的仿声鸟一样脆弱,令人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