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破裂的90年代,日本大牛股都有哪些特征?
经济长时段下行期间,如何选中那些能提供超额收益的优质牛股?
以90年代的日本为例,在地产泡沫破裂、社会老龄化等长期宏观利空因素压制下,1992-2000年间仍然跑出了众多牛股。
申万宏源证券分析师刘雅婧等,对这9年间每一年总回报排名前20的个股(当年年末市值大于5亿美元且非当年新股/次新股)进行了考察,最后发现:
分析师指出,90年代日本“走出去”企业的行业/产品/目的地的内涵都很广阔。
从全球化的目的地来看,日本企业从1960s-1970s开始出海欧美,1970s-1980s出海“亚洲四小龙”,1990s,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这一期间在中国合资办厂的日企也明显增多。此外,中东和南美也能见到日本牛股的身影,如尤妮佳走进沙特阿拉伯、THK走进巴西等,可见日本企业出海目的地涵盖全球大多数重要经济体。
再从行业来看,分析师指出,出海牛股覆盖“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包括半导体、电子元件,精密机械、创新药、零售、化工等科技/医药/消费/周期多种风格:
抓住科技周期,掌控新产品定价权
90年代正值信息技术革命爆发时期,日本与美国共同主导了这一轮科技浪潮。
尽管在软件上建树有限,但日本企业借势技术迭代周期,成功在半导体硬件和游戏等文化产品上稳坐产业链顶端。
分析师举例称:
另一个反直觉的观察是,尽管日本零售销售自1993年正式进入负增长区间,但在1993年前20个股中,零售股占5席,广义消费股占12席。
分析师指出,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日本零售行业竞争格局开始逆转,主打低价的企业抢占了先机:
不过,虽然短期内主打低价的策略见效明显,但长期来看,“以价换量”对股价的持续提振作用有限:
分析师观察到,1995年中,长达十余年的日美汽车贸易战进入尾声,次年日本汽车股随即反弹:
最后,分析师指出,地产宏观表现,也会直接塑造或摧毁地产链上的牛股。当1999年底日本房地产价格看似“止跌”(2001年重新开始下行)之后,带动2000年水泥、玻璃、金属地产链公司上涨:
本文主要观点来自申万宏源刘雅婧(A0230521080001)等撰写的研究报告《日本地产泡沫破裂后·年度牛股复盘(1992-2000)——复盘日本系列之三》,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