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脾气竟是中风!这些线索揪出未爆弹

若常发呆或变得易怒、说话咬字不清,可能已开始有脑细胞坏死。( 示意图/Shutterstock )

身体半侧软瘫、眼歪嘴斜是一般中风给人的印象,但真正的危机在于,相较于大中风,老人家最常发生的其实是大脑血管的轻微梗塞或出血,它可能症状不显眼,或根本没征兆,让人很容易掉以轻心。

新光医院做过研究,1万3千多名民众到院做健检,在711位发现大脑影像上有缺血性中风病灶的病人中,高达九成浑然不觉脑里出了事。这种「不自觉型中风(silent stroke)」的小伤害,若慢慢增加,也跟记忆力减退、忧郁、动作迟缓等症状有关,却不易与中风联想在一起。

例如,本来健步如飞的老年人走路愈来愈慢、需要人搀扶,原本能扣钮扣、按遥控器等精细动作不能做了,常一个人发呆或变得易怒、说话咬字不清,家人常以为是老了、筋骨退化了、或性格变固执,却不知可能已开始有脑细胞坏死。

这些小病灶可能因发生在不明显影响感官的大脑区域,或是小血栓自行溶解,症状就减轻或消失,不易警觉是中风。麻烦的是,发生不自觉中风后,日后2~4年内再度中风的风险是一般人的2~10倍。

老化和三高是中风高风险因子。研究显示,不自觉中风的人中,60岁以上占10%,70岁以上占21%,显示年纪愈大,罹病机率愈高。三高、腰围粗(肥胖)、颈动脉硬化者,尤其是高危险群。

除了这些风险因素,40岁以后四分之一的人会发生心房颤动,房颤会提高5倍中风机率。正常人心跳平均每分钟跳动60~100次,如果发现脉搏次数过低或不规律,要赶快看医生。林口长庚纪念医院心律不整暨电生理中心主任王俊杰指出,心房颤动会使心房部分血液流动不佳,容易凝结出血块,可能随血流塞住脑血管,每5~7个中风病人就有1名是房颤问题造成。

40岁以后,如果家族史有脑中风、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高血压的人,可考虑接受脑部影像检查,可以早期发现或评估脑血管病变危险性。另外,也建议40岁以上每年定期健检加做心电图和颈动脉超音波,以检查是否有心房颤动,并测量颈动脉内层厚度和动脉硬化的程度,以了解中风风险。

容易被忽略的9个中风症状

●忽然晕得厉害,晕到走不稳、不想说话或口齿不清

●忽然一边看不清楚,眼前变黑、物体变形或模糊

●间歇性跛行,俗称「脚中风」,例如原本可走半小时,现在没多久脚就痛到

无法走,需要站一下等血液回流才能继续走,这可能是周边动脉硬化的征兆

●一只手或脚突然无力、擡不起来、手中物品掉地上

●头痛到恶心想吐、畏光、怕吵

●忽然一边耳朵声音变小、听不到

●类似癫痫症状,出现不由自主的行为,例如一直绕圈或一直开关门

●复视,看物体时出现双影

●说话突然大舌头、含糊、失语,或听不懂对方说的话

中风2件事别做:

●不要刺指尖放血或按压人中

一般人无法判断是缺血或出血性中风,若是出血性,扎针刺激神经会使血流加速,出血范围反而扩大。且不论是脑血管堵塞或出血,放血都无法解除症状,反而延误送医。

●提醒长辈不要等子女下班回家才就医

手忽然没力或讲话突然不清楚,长辈通常会觉得怪怪的,但不以为意,或想等儿女下班才去医院,往往错过黄金治疗时间,甚至让日后失能程度更严重。

文章来源: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