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重防御性中国研究 台失学术优势

「防御性中国研究」成了显学,冲击台湾过往的学术优势。图为今年8月17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的2023年两岸关系研讨会。(摘自中国台湾网)

随着两岸关系愈发紧张,台湾学界对大陆正发展出有别于传统的研究领域─「防御性中国研究」,学者忧心,若学术资源过度向此倾斜,台湾或将失去中国研究优势。

传统认知的「中国研究」,涵盖大陆的内政、经济、军事、外交等,但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特聘教授王信贤指出,近年该领域发展趋势为从事中国研究者更加关注中国因素(China factor),如认知战、统战、渗透等对台湾的影响,这实际已偏向本土研究的范畴。

当相关因素被无限放大,王信贤忧心,可能造成中国研究的学术资源向防御性研究一方过度倾斜,如此一来,「真正的中国研究到底剩下什么?」他强调,前述中国因素皆为中共内部决策的投射,因此传统中国研究依然扮演重要的角色。

王信贤认为,在《香港国安法》通过之后,台湾成为就近观察大陆的重要地方,全球学界重视台湾如何解读中国、习近平及共产党决策。如果台湾的人力与物力持续向防御性中国研究大幅倾斜,可能会丧失对于中国研究的优势,以及与全球学界交流的重要立足点。

对于防御性中国研究,文化大学社科院院长赵建民以「灰色地带」研究称呼之。他说,近年来学界对此领域的研究有增加趋势,一方面是与政府、情治单位相关的智库,对陆研究重点都转向灰色地带;二方面,确实也有个别学者开始研究大陆的灰色地带战略,但人数不多。

赵建民认为,大陆以所谓灰色地带战略干预、影响台湾的情事当然存在,且也有实力这么做。因此,台湾政府和学界对此投入研究无可厚非,也值得鼓励。

然而,赵建民指出,台湾大选到来,政府方面、尤其是国安单位对于大陆及两岸关系的发言,几乎集中谈论灰色地带议题,且较过去更为频繁,他质疑,政府对此问题是否过于扩大化。

赵建民说,当我方指控大陆介入选举的同时,政府是否也将灰色地带当作政治方式来处理,借由散播相关消息以影响选举,在时机上非常启人疑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