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观点|仓皇走避到落地生根 《离乱之歌》交织大时代悲欢

从仓皇走避到落地生根 纪录片《离乱之歌》交织大时代悲欢离合

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筹制多时的纪录片《离乱之歌》今(22)日在台北喜满客影城举办首映典礼,基金会董事长沈庆京、公广集团经理萧丁毓、导演齐怡、刘佩怡及纪录片受访者包括媒体人王健壮,作家张晓风、苏伟贞、隐地、向明、陈义芝等人都莅临观影。《离乱之歌》透过七位文学家口述散文、诗词或书信的方式回望历史,优质的制作内容深获好评也被公共电视「纪录观点」选为播出影片,将于明(23)日晚间十点在公共电视首播,未来将走进校园及眷村,让更多人重新认识那一段迁台历史。

从仓皇走避到落地生根 纪录片《离乱之歌》交织大时代悲欢离合

从仓皇走避到落地生根 纪录片《离乱之歌》交织大时代悲欢离合

从仓皇走避到落地生根 纪录片《离乱之歌》交织大时代悲欢离合

「怎晓得战争的终点,竟是漂泊离乱的起点。」1949年大迁徙,是一个强烈的时代印记,也是历史的重要转折!百万军民随之离乡背井,从仓皇走避,落地生根,终至埋骨台湾,他们把一生的故事,全都留给了台湾,而那也是一整个渡海世代的共同记忆。《离乱之歌》从一句句思乡的散文和诗开始,让主角们诉说大时代和家族的故事,娓娓道来身为迁台一、二代的伤痛,纪录片分为七个篇章:流离、渡海、新生、沧桑、怀乡、返乡、回望,将渡海世代的故事化为一本生命之书、一首离乱之歌,影片结合叙事、朗读、影像等多元手法,一段段拼组出1949渡海世代的故事与沧桑。

从仓皇走避到落地生根 纪录片《离乱之歌》交织大时代悲欢离合

基金会董事长沈庆京表示,1949年前后迁徙来台湾的大陆各省人士,在这块土地落地生根,他们各自有着大时代的生命故事。有感于长辈们逐渐凋零、青史乏人记述,沈春池文教基金会从2017年开始进行「抢救迁台历史记忆库」计划,寻访迁台一代、二代人物,希望透过真实经验的口述影像,为大时代的悲欢离合留下历史见证,至今已经采访千余位迁台人物,制作超过400支影音纪录。去年起更启动纪录片专案拍摄计划,目前共完成五支纪录片,包括长版深具文学特色的《离乱之歌》,以及讲述金门古宁头大战的《砲火下写历史》、历经战乱奔波的《富国岛归来》、孙立人将军组建的《乱世小小兵》、及大规模迁徒的《大陈大出走》等主题性纪录片;这些专题纪录片透过不同主题, 拼贴旧貌,还原真相,充分描述迁台历史记忆的深度和广度。

从仓皇走避到落地生根 纪录片《离乱之歌》交织大时代悲欢离合

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秘书长石静文表示,基金会「抢救迁台历史记忆库」的影片以往较偏重于个人的口述历史,这次首度尝试用文学性的叙事手法,透过几位受访者主述他们曾撰写的散文或诗文来贯串整场,两位应基金会之邀、担任编导的齐怡和刘佩怡都是文学素养极高的资深影像工作者。全片的运镜及取景,皆不同于一般,深具温度的口白更添亲炙的无奈与沈重。石静文说,历史的恩怨迟早会过去,只有文学是永恒的,这次基金会尝试以文学手法来述说历史,也是过去探讨1949纪录中没有使用过的呈现方式,未来仍将继续用不同手法制作更多能引起观众共鸣的纪录片。同时,也计划陆续到各大专院校播放不同主题性的纪录片,让更多年轻一代认识并珍惜这段专属于台湾的历史记忆。

从仓皇走避到落地生根 纪录片《离乱之歌》交织大时代悲欢离合

【附录】

桑品载,迁台第一代。为了逃避战争,当年年仅十岁的他依亲逃难到了台湾,举目无亲沿路乞讨,最终被好心的士兵引介进了军队成了娃娃兵,承诺父母中秋节就回去,没想到暂别竟是永别。

向明,迁台第一代。13岁那年,母亲在他衣角缝进一枚金戒指与写上他生辰八字的字条便嘱他离家逃难。近半世纪后向明再返乡,拿到母亲临终前留给他一枚生了绿锈的银元,原来是妈妈惦记着他儿时说梦话也吵着要的一块钱。

张晓风,迁台第一代。父亲从不提及被俘掳和逃亡的艰辛,但40多年来恐惧的记忆却在晚年时不断重现,91岁高龄回大陆探亲却急着回屏东,原来早视台湾作为他愿意埋骨的所在。

隐地,迁台第一代。父母来台后,贫贱夫妻百事哀最终以离婚收场,感叹外省人是两手空空「父亲去世时唯一留给我的是一套西装」。

王健壮,迁台第二代。提及父母才刚结婚就开始逃难分离,还被敌军带队的亲弟弟追杀,大时代下种种的身不由己,父亲被战争扭曲了性格,成了最受伤的一代。

苏伟贞,迁台第二代。看着从黄埔出身的父亲逃难到台湾,收起了军职的傲气,卖冰棒、馒头、挑砖、开租书店,尝试各种工作为的就是能在这块土地上安身立命。随着满载回忆的眷村拆迁及改建,身为迁台二代的她百感交集。

陈义芝,迁台第二代。回忆爸爸当年在半夜被敲门拉夫当了兵,母亲生病等不到他走了、孩子死了、妻子改嫁,最后指控他「你在国而忘家亡家」,父亲仓皇无奈地辗转来到台湾,半世纪后踏上归乡之旅,千里跋涉却没想到人事已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