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离乱之歌》 刻划1949迁台世代的流离人生

纪录片《离乱之歌》22日在台北举行首映记者会,沈春池基金会秘书长石静文(左起)、作家向明、隐地、桑品载夫人张保玉、基金会董事长沈庆京、诗人陈义芝与导演齐怡出席。(张铠乙摄)

公视「纪录观点」本周四(23日)晚间十点将首播纪录片《离乱之歌》,透过七位当代文学家的眼睛与记忆,以散文、诗歌、书信等形式,回望1949年巨变的战乱历史,借由影片中丰富的访谈与资料画面,重现外省第一、二代迁台的流离人生。上映前夕,公视与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共同举办《离乱之歌》首映记者会,导演齐怡、刘佩怡及受访者皆出席观影,分享拍摄点滴。

齐怡表示,「1949年这段历史的大转折,是一个伤痕,让一个人变 得更深刻、成熟、思维更宽容,让我们也能从历史中得到教训,感谢七位作家愿意站出来。」

《离乱之歌》共七个篇章,包含流离、渡海、新生、沧桑、怀乡、返乡、回望,透过文学作家苏伟贞、陈义芝、张晓风、桑品载、隐地、王健壮、向明等七人的生命历程,回溯并梳理自己的流离人生与望乡情怀,结合叙事、朗读、影像等多元的呈现方式,记录大时代与家族的故事,让昔日的战乱记忆重新有了温度和启发。

诗人陈义芝的双亲亦受过战乱的离散之苦,母亲先辗转撤退来台,半年后才遇见被共军俘掳、中途逃亡海南岛、渡过海峡归来的父亲,他在《离乱之歌》回想父亲,感性表示,「经历离乱之苦的人,不太回忆也不会诉说,因为听的人未必会懂,他遭遇的苦痛结成伤疤,全都存在心灵里面。」等到政府开放两岸探亲,陈义芝随即带着父亲返回故乡寻找至亲,「父亲启程时满怀希望,回程却沉默、落空失望,对于这个家已经没有眷恋。」陈义芝透过这趟旅程,理解父亲早已认定台湾是自己的家与归宿了。

曾赴战场、1949跟着军队迁台的诗人向明,多年后返乡与弟弟重逢时,收到母亲临终交付的一块银元,自此成为一辈子的珍藏品,他道:「这一块银元,是我小时候吵着要不到,让母亲摆在心里一辈子的心愿,那种激动没办法形容。」向明忆及年少只身抵台一无所有的处境,感受特别沧桑,他无奈表示:「每个老兵都像是侏儒,没有发展的权利,因为到台湾时什么都没有。」

作家苏伟贞书写军人父亲一生颠沛流离的故事,命名为「草稿」,她说:「从中国大陆出走到台湾,是一个没有成形的一生,就是个草稿。」历经半世纪的离乡背井,父亲在台湾落地深根、孕育后代,迁台第二代的苏伟贞也展现在地认同,她说:「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所在,父母过世,后代出生,觉得人生完整,历经生老病死,这就是离散族群的一生回圈。」

出生于高雄左营海军眷村的媒体人王健壮,以父亲遗物手提包为题,借由书写拼凑父亲的一生,王健壮在《离乱之歌》一片中,谈及父亲的个性沉默寡言,最大原因归咎于战争,包括婚后与妻子不间断的逃难、遭遇亲弟弟的追杀等,种种因战乱带来的伤痛回忆,父亲不愿多谈,王健壮表示,「父亲是被战争蹂躏扭曲、受伤的一代,有多少人是在青春他的时代,整整十二年的战争,每天都在打仗、被死神追着跑。」

《离乱之歌》即将于11月23日周四晚间十点公视频道首播、公视+同步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