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观点|高科大参加国际创意竞赛有焦点 环保瓶盖可变寄居蟹的家

品观点|高科大参加国际创意竞赛有焦点 环保瓶盖可变寄居蟹的家(图/品观点提供)

环保趋势已经从消费端延伸到制造端,国立高雄科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在跨领域实务专题课程发展出创新的可分解宝特瓶盖,日前已横扫亚洲最大的韩国釜山设计竞赛 (获得第三名)、韩国WiC世界创新发明大赛 (获得第一名),更是WiC展上今年最吸睛的作品;近期将进军台湾国际学生创意设计大赛、James Dyson设计竞赛。

高科大创创中心指导老师陈建志进一步解释,这一项发明其实包含二个层面的思考,除了透过「可分解塑胶」来进行环境保护外,高科大的创新团队更进一步发想的是「要能对生物无害」,因此即使宝特瓶盖未回收,被鸟类或鱼类误食时,也应该要能被动物消化,以免造成动物死亡;另外,没有被误食却冲刷沉积在沙滩上的瓶盖,要能够成为寄居蟹能住的家。

塑胶制品的低廉成本,在减塑风潮下并不可能完全被放弃,而由于宝特瓶盖与瓶身的材质不同,回收时瓶盖经常因为体积小、重量轻,而漂流到回收流程之外。事实上,宝特瓶身的材质PET回收后制作功能性织品 (环保纱、环保球衣,这样的流程也简称Bottle to Fiber), 早已成为台湾纺织业者的另类台湾之光,在国内的回收情形也相当的好;相反的PP材质的瓶盖却经常落到回收流程外,多数流入海洋,海洋鱼类、鸟类成为受害者的新闻也经常登上媒体版面,因此过去曾经有过「让瓶盖与瓶身无法分离」的研发专利,间接强化瓶盖一并被回收的设计。

不过,高科大此次参展的作品,更进一步跨过回收的概念,而朝向「漂流在外」的瓶盖如何成为生物友善的物品来做创意发展。陈建志表示,学生在课堂上重新提起宝特瓶盖的创意,点燃他过去曾经思考过的议题,因此从第一步概念阶段「创意与创新」课程出发,在概念成形后,他辅导学生继续深化,在第二阶段的「跨领域实务专题」课程,集结电子系、资管系、工设系同学共同发展出此次参赛的作品。在寄居蟹可以居住的部分,瓶盖结构经过特别设计可让寄居蟹钻入,在外观上俏皮的螺旋巧思也宣告作品的生物友善特性;另外在材料面,则是取材面粉、食用蜡等可被消化材料来做实验,目的就是希望「万一被误食,至少是可被消化的」,陈建志强调。

在全球企业追求实践ESG的趋势下,陈建志认为这是值得企业投入共同开发的环境、生物友善创意,在塑胶制品无法完全被消灭的情况下,如何发挥结构创意、材料创意,有可能就成为扭转环保危机的一个契机,「这样的创意推向商品化是非常有机会的」陈建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