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瑞典模式 你不能在我家吃晚饭

斯德哥尔摩宜居指引:刘先生的十二年瑞典驻地观察与刚刚好文化剖析(时报出版)

号称「美国PTT」的网路论坛Reddit上曾有一篇关于瑞典的贴文引发众人议论,连台湾都有媒体报导,该贴文引发的文化冲击,就连经常为同一阵线的其他欧洲国家都感到诧异。

那篇贴文的作者邀请大家分享去别人家作客时遇到的最奇妙经验,其中一则关于瑞典的回复成为焦点。回文者写道,小时候去瑞典同学家里作客,晚餐时间却必须在同学房间里等他们全家人吃完饭,自己并没有受邀吃饭,让身为外国人的她深感错愕。

此文一出,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更多人想求证真伪,多数瑞典人则觉得非常正常,并无不妥。

东亚文化向来认为来者是客,要好好款待;更别提台湾了,就算你今天两手空空去别人家,主人依然尽情款待。同样情境放到欧洲,绝大多数南欧与东南欧国家都有和东亚国家一样的好客文化,但愈往欧洲北部,好客之情益发淡薄。

我人生目前为止有近三分之一时间待在瑞典,对于这种「你可以来我家玩,但不能在我家吃晚饭」的现象,其实并没有感到很奇怪,却非常了解台湾人的不解。身处两种文化之间的我,经常需要一点时间才能转换心态,设身处地了解两方的挣扎。

我记得台湾的新闻底下有一位非常疑惑的网友留言:「我以为北欧国家讲求人人平等和博爱,怎么会让人饿肚子呢?」

事实上,正因为瑞典讲求平等,才会如此。

瑞典人重视家庭生活,晚餐是一天当中的重要时刻:全家人忙碌了一整天后,终于能够一起坐下来用餐,好好享受亲子时光。因此,在尚未征求别人父母同意之前就先喂了别人家的小孩,等于破坏了别人家的餐桌时光;背后更严重的意义是,你默默侵犯了别人当父母的义务和责任。

在讲求公平的瑞典社会,最基本要求就是尽到自己的责任,当你在尚未征求别人的同意之前,就以自己认为的「好意」帮忙他人,事实上只是增添了别人的麻烦。

此外,每个家的饮食习惯都不同,你怎能确定别人家里是否吃犹太餐、吃无麸质、素食还是纯素呢?在没有办法完全确定对方小孩的过敏状况之前,擅自喂餐是很有风险的。

「你不能在我家吃晚饭」背后最深层的意义,则与几乎深植在瑞典人心中的「詹代法则」(Law of Jante)有关。詹代法则可说是瑞典的立国原则之一,主要精神在于「我没有比别人好,他没有比别人优秀;我们没有比他们好,他们没有比其他人优秀」,谦逊地强调人人平等。如此脉络之下,擅自喂饱别人家小孩,显现出来的可能是你觉得你比较有能力,因此「顺便」帮忙喂一喂别人的小孩。

某次和台湾好友谈起,身为妈妈的她不可思议地瞪大眼睛:「瑞典人有被害妄想症吗?会不会想太多?有哪个父母想让小孩饿肚子?」但这就是各国文化有趣的地方,我们的理所当然,在别的文化里是不可思议;反之亦然。

就像台湾有引以为傲的人情味,对于真心交往的朋友,再怎样盛情款待都不为过;瑞典人则不喜欢欠人情、欠人钱,连欠酒都不愿意,因为那会把自己放在较弱的位置,需要快点偿还以示公平。当你在同学家玩得比较晚却还不想回家时,就要尊重同学家的晚餐时间,乖乖待在同学房间里,等他们全家人吃完饭再继续玩。从小到大都习以为常的事,就比较不容易感到有压力。

某次我和同事讨论到这个话题,他给了我另一个观点。

同事是瑞典中部人,瑞典中部介于地广人稀的严寒北部之下、多元文化且交通便捷的南部之上,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一个文化同质性与纯正性较高的地区(有些来自瑞典中部的人甚至自诩家乡有最纯正的瑞典文化,但这样的说法实在有点政治不正确,因此默默放心里就好)。

同事说,住乡下的他们向来都是半个月才大采购一次,而且每次采购的物品都是一样的、数量也算得刚刚好,省去麻烦之外也能避免浪费。要是今天忽然有别人家小孩要吃饭,除了要尊重对方父母,更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家中根本没有足够的食物。同事开玩笑说,如果当晚要额外准备一份孩子的餐点,那就意味着要吃掉我未来的某一餐。

我想起有位朋友曾经抱怨,每次和丈夫去公婆家吃晚餐,隔天公公总会贴心算好前一天晚上的分摊费用,再请儿子或媳妇转帐给他,既公平又两不相欠,分得清清楚楚。「这到底是『消极式的积极』提醒我们太常去他们家吃饭,还是单纯觉得使用者付费呢?」朋友挖苦自己地说着。

不过想想还是不错呀,只收食物钱,电费厨师费都省了,大概比上餐厅还便宜呢。